服裝業:如何趕超“意大利制造”
“品牌”二字在服裝業是被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但是中國服裝業究竟是否該定位于原創品牌、中國服裝業能否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原創品牌,多年來一直是困擾行業發展的一個戰略問題。而在“后配額”時代,這個問題更加突出地擺在了中國服裝行業的面前——
“‘意大利制造’之所以在全球服裝行業有那么高的地位,是因為依靠品牌提升了價值。‘中國制造’在品牌打造方面還處在初級階段,如何提升其價值和形象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近日,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大鵬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
原創品牌奮起抗“洋”
“我建議大家多關注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的一個詞,就是‘原創品牌’!”3月27日下午,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在2005’中國(北京)國際服裝博覽會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說。
而在不久前結束的“九牧王”杯全國服裝職業制作工技能大賽上,蔣衡杰也指出:“現代化經濟的競爭已經開始從產品競爭的時代轉入到品牌競爭的時代。中國服裝企業正在逐漸跳出惡性價格競爭的怪圈,開始關注品牌建設和實際研發,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其主要表現為追求產品的差異化和自主原創品牌的創建。”
蔣衡杰說這番話的用意無疑是試圖引導和激勵業界。因為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近兩年,隨著關稅壁壘的打破,更多國外服裝品牌大量涌入。國內不少城市的主要商場調高定位,實現品牌的“全洋化”,許多國產品牌被迫撤出。
“中國加入WTO之后,國際知名服裝品牌不斷擠壓國產品牌服裝的生存空間,這是這兩年全行業所面臨的嚴峻現實!”九牧王(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聰穎接受記者采訪時坦承。
但是他同時表示:“事在人為!只要堅守品質、不斷創新求變,國產品牌也能做龍頭。”
林聰穎告訴記者,在不少國產品牌紛紛從大型商場撤柜的情況下,九牧王專賣工作的開展卻頗為順利。不少商場聽說九牧王要進入,都主動將最好的褲柜留給九牧王,也有一些剛剛發展非常有實力的商場主動邀請九牧王進駐。
記者拿到一份來自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統計資料,這份資料顯示:2004年,九牧王西褲連續第五年獲得行業第一,在市場綜合占有率、市場銷售份額和市場覆蓋面三項數據上在行業里具有壓倒性優勢,是第二名品牌的兩倍。
“坦率地說,我們的壓力也很大!”他繼續說道,“今年的北京國際時裝周不像往年那樣分為‘國內區’和‘國際區’,中國品牌與外國品牌真的可以說是‘短兵相接’。關稅在不斷下降,中國的服裝品牌最多只有兩三年的品牌整合期。”
“中國制造”需要提升設計能力
“這么多年了,我們一直為服裝行業的設計問題撓頭。”蔣衡杰表示。
回顧意大利時裝躋身全球時尚前沿的歷程不難發現,它是“加工基礎帶動設計領先”的一個實證。
早年的意大利時裝與法國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但重要的是,它以品質著稱,從給法國品牌做加工開始,逐步跟上世界潮流,出現了瓦倫蒂諾等一批設計大師,最終將意大利時裝推向世界。無獨有偶,日本作為誕生世界級服裝設計大師的惟一亞洲國家,大師的形成期也出現在整個國內產業基礎高度發展之后。
紐約時裝周創始人芬·麥奈斯女士是在國際時尚領域享有盛名的人物,北京時裝周期間,她應邀來中國“布道”。
“中國必須培養年輕的、有創造力的設計師,加強設計院的建設,引進更先進的設計人才,從而拉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芬·麥奈斯女士建言。
她說:“我經常強調培養本土設計師的重要性。我相信你們會有很多有創造力的人才,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時裝強國。”
在林聰穎看來,設計能力是服裝企業“內功”的核心組成成分。
“品牌就像一個人的理想、氣質,產品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你可以相信一個四肢羸弱,病態奄奄的人高談的理想嗎?他都四體不勤了,還如何表現自己的氣質呢?可見,一個好的品牌,首先就得在產品上像一個健康的人,然后才能看出這個人的氣質和理想。”
他說,正是在總結其他國家經驗的基礎上,九牧王制定了一條“以品質為先,打造行業第一專家”的發展策略。
“提升產品設計能力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關鍵看你能不能認真地去做!”林聰穎說。
他舉例說道:中國地域寬廣,南方人和北方人、胖人和瘦人之間的體型有著極大的區別,很多規模服裝企業往往在版型上陷入困境,要么為了南方市場“委屈”北方人,要么為了北方市場“委屈”南方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林聰穎帶著一批技術人員花了近一年的時間,走遍大江南北,搜集了大量人體數據。另外,九牧王全國大大小小的經銷點、旗艦店都有為總部搜集人體數據進行信息反饋的任務。目前,九牧王已經擁有了800萬條人體曲線的數據庫。
“一般的理解是:時裝進入了個性化的‘小眾消費’時代。而九牧王作為單一品牌卻能夠每年銷售近600萬條,連續五年位居行業第一,并且這一地位還得到了逐步的穩固,其中的奧秘就是解決了設計中的版型難題。”林聰穎說,“下一步,九牧王希望能夠訂立出成套的中國人西褲行業標準。”
“剩”者為王
在采訪服裝界人士的時候,記者不止一次聽到采訪對象提到通用電氣前任CEO杰克·韋爾奇及其“數一、數二”戰略。多位接受采訪的企業老總都表示,中國服裝行業品牌激戰的結局是“剩”者為王。
中國服裝協會于3月30日發布的《2004年以及2005年的中國服裝產業的趨勢》顯示,2004年中國服裝行業整體盈利能力繼續呈現下降勢頭,虧損面繼續擴大,虧損企業的虧損額也有明顯的上升。
“也就是說,我國服裝產業兩極分化的現象開始凸顯。”蔣衡杰這樣判斷。
“服裝行業品牌大洗牌已經開始,盡管中國有數以萬計的服裝企業,整個紡織服裝行業更是有全球最多的從業人員,但是隨著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絕大多數企業將只能淪為工業化的‘裁縫鋪’,賺取越來越微薄的手工錢。”記者聽到了這樣的分析。
在采訪林聰穎的時候,記者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沒有獲得第一名之前,由于前面有趕超目標,對于如何努力心里有底。但是一旦做了第一名,是不是會感到茫然甚至恐懼?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處在什么樣的位置。另外,中國服裝行業的領軍者在國際服裝產業中到底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林聰穎微笑了一下,說道:“的確!在長跑的時候,領頭者最忌諱的是經常回頭看,因為這樣會導致步伐紊亂甚至摔倒。做企業也是這樣,如果患得患失,你很難笑到最后。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很多品牌都只是‘各領風騷三五年’,很快就‘城頭變換大王旗’。”
“成為中國西褲行業的領跑者,這是九牧王多年奮斗的目標。九牧王不僅做到了,而且不斷得到穩固。但是,我內心并不輕松。”他說道,“中國有很多產品在國內實現了銷量第一,但是跟國際上的同行業巨頭一比較,我們卻顯得非常弱小。”
“站在全球一體化的角度看問題,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服裝產業在很多方面還處在初級階段,如何擔當好‘領跑者’的角色,并且逐步融入世界服裝產業第一團隊,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偉大的任務!”林聰穎對記者說。
謹防品牌“大躍進”
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2004年中國服裝產品進口出口額達到616.1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8.69%,實現貿易順差600.85億美元。
但是,中國服裝也越來越成為國際貿易中的眾矢之的。人們的普遍判斷是,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靠數量增長型的發展道路已經越走越窄。而解決之道在于打造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的話說:“如果我們數量不增加,而價值增長一倍,誰也沒有話說。”
事實上,“品牌”二字在中國服裝業一直是被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將品牌的定義擴大到“注冊商標”,那么中國服裝業無疑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品牌”。當然,在風行全球的世界級服裝品牌面前,大多數中國服裝品牌充其量只是“偽品牌”。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林聰穎的分析是:許多企業片面地理解了市場營銷和廣告宣傳的威力,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就把企業的資源集中到宣傳和廣告上,由此創立了不少空中樓閣似的“大品牌”。
他說:“這些企業沒有認識到,品質是塑造品牌的根本。上個世紀末,不少中央臺的標王轟轟烈烈的倒下,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視了品質是品牌之根這一基本原則。”
“品牌的打造和延續,是任重道遠的百年大計,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持之以恒的按照品牌管理的思路進行不懈的努力。任何對管理對品牌建設的松懈都會對品牌造成巨大的傷害。而中國的企業,往往在這種長期的品牌戰略管理上,落后于國外的先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