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碰壁 遭制造業冷落
- 電子商務的興起,給企業帶來了重大的變革。原本可能需要往返幾次信函才能確定的采購合同,現在只要輕點鼠標就能立刻完成;原本以個體為競爭主體的情況,由于電子商務以及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已經變成了企業群與企業群之間的競爭。我國本月初實施的《電子簽名法》以及各大金融機構不惜辛苦的開發在線業務的大環境,對我國企業的電子商務是一個極大的推動。盡管從國內企業總體水平來看,開展電子商務并不一定能帶來更多的競爭優勢,但是當企業面對這樣的趨勢時,是否應該考慮從現在起開始學習如何接受這樣的趨勢?
自從20年前人們的辦公桌上出現計算機,電子商務的概念就逐漸成為一個最炙手可熱的名詞。但是在制造業領域,大部分廠商迄今為止仍在通過傳統方式處理他們的日常業務。
IndustryWeek 最近在全美制造業中進行了一次有關電子商務應用的調查。他們向12000名行業主管發出調查問卷,有11%的被調查者做了回復,他們當中24.6%的人服務于機械制造業,10.6%服務于汽車業,來自500人以上的大企業和5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的人數各半。調查發現,盡管電子商務的概念在制造行業早已深入人心,但真正有效利用這種手段的廠家卻并不多,絕大部分企業只是將網絡作為內部溝通的工具,或是用來與供應商聯絡,只有少數的企業在網上進行購買和銷售。
“我認為我們邁向電子商務的步伐還是很慢,” 一家空調公司的副經理說!“雖然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內部信息溝通系統,但與合作伙伴還缺少高效的網上業務聯系。”
加州的SGL Carbon Group公司是一家高技術企業,他們為OEM及其他航空、汽車領域的廠家生產碳合成原料,該公司資源部經理介紹說,在電子商務方面他們缺乏必要的人手!雖然用互聯網與客戶聯系,它縮短了我們確認訂單的時間,但是一旦在訂單中出現了什么問題,雙方還是得通過電話進行溝通。你看,繞了一圈我們又回到了傳統方式上。”
這兩家公司的情況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三分之二(68.7%)的受調查者承認他們通過網絡或其他電子交換系統進行的交易不及5%,只有5.5%的企業將一半的銷售搬到了網上。
不過調查的結果同樣顯示,制造業與電子商務相對疏離的情況很快就要發生重大改變,因為許多企業都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劃,要把電子商務手段發展成他們主要的交易平臺。接近一半的企業(48.8%)計劃將2001年的網上銷售量提高到5%,而在去年,只有31.3%的企業有這樣的打算。種種數字顯示,2001年也許會成為制造業全面擁抱電子商務的一個分水嶺。絕大部分企業除了要增加網上交易量,還計劃與供應商和顧客建立更緊密的網上聯系。
當然,好的前景并不意味著實施這些計劃就沒有阻礙。在企業經理們的眼中,普及電子商務的一個最大難題是如何將它與制造業各部門固有的運營方式相銜接。例如電子商務與后勤部門的關系。建立一套“生產資源管理系統”(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是一回事,在實際工作中讓這套系統正常運轉則是另外一回事。電子商務解決方案提供商CSC的鮑爾就認為,從他們顧客的情況看,基于電子商務的新管理系統并沒有使所有的部門都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