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人士暢談海博會
----突出“對臺”特色對接服飾文化
兩岸經貿發展“海博會”功不可沒
如何進一步增強“海博會”的開放度,打好海峽牌并讓其逐步走向世界?17日,在各界客商前來我市報到的時間段,記者帶著這一問題走訪了相關人士。
在我市投資多年、以開發生產針面料為主的蔡先生首先分析了我省和石獅在“閩臺經貿合作”方面的優勢。蔡先生認為,歷史以來,福建省對臺貿易合作具有獨特的優勢。福建省是全國唯一擁有與臺灣金馬地區之間往來的省份,擁有海上試點直航的口岸。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我省的對臺優勢,在閩臺通商貿易、農業合作和旅游合作等方面有著廣泛的合作前景。現在,閩臺之間經貿合作優勢將更加突出、彼此間往來更加便捷。
“石獅具有很好的對臺優勢,民營企業較發達,紡織服裝業及其配套市場較齊全,紡織服裝業具有對外輻射的基礎……”,臺灣針織產業聯誼會的章先生認為,石獅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海博會”,而今年是在前幾屆成功舉辦的基礎上,以新會址、新場館形式舉辦,亞洲最大的石獅服裝城隆重開城融市,使海博會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義:一方面兩岸建立有好合作關系,內銷市場得到開放,將吸引更多的臺商到祖國大陸投資興業。另一方面,海博會的成功舉辦,為兩岸的經貿合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海峽兩岸的紡織服裝業各有優勢,臺灣在服裝設計、產品營銷等方面有獨特優勢,祖國大陸在紡織服裝加工、市場等方面具有自己的優勢。海博會的舉辦,便于兩岸紡織服裝業形成互補,提高平臺不僅有利于推動兩岸紡織服裝業發展,還有利于推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隨著每屆海博會的成功舉辦,海博會國際性、全國性和對臺特色也越來越凸顯。現在,臺灣紡拓會、臺灣制衣公會、臺灣毛衣公會等升格為主辦單位;而且從展位、成員數量看,臺灣參展團、觀摩團的規模也逐年增多。目前,海博會的影響不斷加強,形成“北有大連(國際服裝藝術節)南有石獅(海博會)”的格局。
那么,兩岸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海博會的開放度,打好海峽牌,讓海博會走向世界呢?
采訪中,一些人認為:每屆海博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主辦和承辦單位的努力,特別是本屆海博會的成功舉辦,是海峽兩岸共同努力的結果,這充分表明海峽兩岸合作連理,共拓市場的意愿。隨著海博會的影響逐步擴大,海峽兩岸應該在市場經濟規律及原則下,進一步加強合作,結合兩岸的力量,整合兩岸的資源;在紡織服裝業的基礎之上全面發展,在國際上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在全球真正樹起中國的品牌。石獅海博會已辦到第七屆,雖然每屆的進步都很大,但是要讓海博會的影響加大,走向世界,就必須多向大連、寧波等地學習經驗,在展覽館設置、國際標準展位設計及布置、規模等方面都有待于提高。
縫制設備產品拓展海峽兩岸市場
“通過海博會這個窗口,讓眾多縫制設備先進產品與大家見面,從而讓產品拓展海峽市場。”昨日上午,在德輝展覽城布館的上海某品牌縫制設備公司吳先生一開口就談了參加海博會的意義。
海博會已成功地舉辦了七屆,每屆海博會,各品牌縫制設備公司都借盛會推出自己最新產品。據介紹,從第三屆起,受海博會組委會委托,以上海華聯縫制設備公司的名義組織國內外縫制設備廠家蒞石參展,并在中國縫紉機協會領導下,由上海華聯縫制設備公司具體承辦。由于海博會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逐步增強,國內外縫制設備廠家十分活躍,招展工作很順利,廠家搶占展位。上工、標準、天工、飛躍、中捷等國內著名縫制設備品牌,以及寶獅、銀箭等臺灣的縫制設備品牌紛紛看中海博會,并借這一平臺展示形象。
在接觸一些曾參加海博會的客商時,他們對海博會意義的感受都十分深刻,參展商通過積極參與取得了相當大的效益。一方面,縫制設備生產廠家看到了石獅乃至海峽兩岸紡織服裝的發展前景,從而為服裝紡織行業提供各類高新技術裝備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參展,各廠家對石獅及海峽兩岸的市場更加明確,更能了解客戶需求,為開發研制新產品提供市場參考。此外,通過參展,還加強了海峽市場的拓展,加強了廠家與當地客商的合作。許多縫制設備廠家把目光瞄準海峽市場,在兩岸設立辦事機構或者服務中心,解除客戶在服務方面的后顧之憂。
從目前情況看,紡織服裝、鞋帽、箱包產業在中國會有更大發展,而海峽兩岸又是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的地區。縫制設備企業應該與紡織服裝業相配套,在產品結構、種類、質量上更加適應這些企業的發展需求,因此,海博會為海峽兩岸的促進、溝通、合作搭建了一座不可多得的橋梁。
突出“對臺”特色兩岸產業優勢互補
昨天下午,原臺灣針織公會會長陳鐵漢先生告訴記者,海博會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突出了海峽牌,具有對臺特色。每屆海博會的成功舉辦,將會極大地推動海峽兩岸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兩岸形成優勢互補,為繁榮石獅、福建乃至海峽兩岸作出貢獻。通過海博會,進一步擴大“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石獅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把正在逐步完善的紡織服裝產業鏈與臺灣一些雄厚的技術力量、先進的紡織服飾文化相對接,每屆海博會的成功舉辦,都為海峽兩岸的繁榮提供了更大舞臺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