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制造業進放高速發展期
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完成了以家用機生產為主向工業機生產為主的結構調整,伴隨著中國服裝產業的崛起,更一躍成為世界縫制機械生產大國和銷售大國。全球縫制設備制造工業都開始把制造重心向我國轉移,整個縫制設備制造行業也隨之進入新一輪的高速發展階段。
規模化發展成主流
全球化的規模生產已經成為各大跨國公司發展的主流。到2004年底,國外著名縫制設備制造商以合資并購等方式基本都實現了資源整合,這也是產業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在不斷聯合重組,擴張競爭實力的同時,各大企業紛紛加強對其主干業務的投資與研發,不斷提高系統成套能力和對個性化、多樣化市場的適應能力。
發達國家加大了產業轉移的力度,附加值低的產品被安排到發展中國家生產。為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各大生產商紛紛采取專業化生產,“單品種,大批量”已成為很多大型縫制設備制造企業生產方式的新特色。同時以生產者為主導的生產方式逐步向以消費者為主導的訂制生產方式轉變。服務的個性化成為競爭成敗的重要因素。
在以前國外品牌的縫制設備進入中國都是以進口的方式。但是隨著制造成本的增加,競爭形式的加劇,他們不得不把生產重心轉到中國,實現中國本土化生產。在全力拓展中國市場的同時,還把產品銷往其他國家。不過這些轉向中國生產的海外企業,仍然擁有資金、技術、完善的管理和檢測手段等優勢,利用中國的原材料、人員或資金,優化產品性價比,這些都是縫制設備制造業發展的結果。
并購成為發展趨勢
現代并購不再一味地強調對抗競爭,強強聯合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手段。這也是機械制造業全球化過程中大公司謀求生存發展的一大特點。而趨于飽和的市場,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投資建廠的風險增大,也使得更多企業開始采用聯合并購的手段。在建廠的前提下,優化企業產品結構,以達到提高生產能力、擴大市場份額、獲取規模效益的目的。來自技術創新的威脅,使跨國公司走上了聯合之路,以形成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大企業間的戰略并購,導致了縫制機械工業資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機械工業
的競爭格局出現了協作型的局面。
2004年在配額取消的利好消息下,國內市場顯得格外熱鬧,縫制設備市場持續保持著強勁的勢頭。行業內一些大公司也紛紛在這一年加緊合作進程,2004年成為跨國聯姻收獲最多的一年。
業內人士分析,這種并購或合資方式的資源整合還會進一步延伸到繡花機、激光切割機、熨燙設備、自動裁床和零件制造等企業。并購、合資是未來市場發展趨勢,有利于推動產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強化品牌,提升結構
近年來,雖然國產機器的質量已經有所提升,在平縫、包縫等常規產品上與國外品牌的機器質量已相差無幾,但仍難進入國內中高端市場。不可否認,國產機器在總體質量上與國外的一些品牌確實還有差距。除了這個原因,國內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對自己產品的宣傳力度還不夠,也是品牌得不到強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提升產品結構也是當前大的市場環境的要求。為了推動服裝出口方式轉變,我國政府采取了從量加征出口關稅政策。所以服裝企業要面臨新的變革,在產品上要做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也迫在眉睫,而對服裝的生產加工設備自然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在2004年里機電一體設備、無油潤滑或微油潤滑機、直驅電動機、電腦控制的設備都已經凸顯其市場優勢,2005年這類機器的市場比重也將會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