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規劃發展年為中國縫機業導航
2005年是國家"十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著手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謀劃之年。在這不平凡的一年里,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進入了一個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增強行業綜合競爭能力的關鍵時期。此時,縫制設備行業怎么面對今后的機遇和挑戰?在"十一五"規劃中,縫機行業應以怎樣的步伐和方向前行?縫機行業怎樣才能由大變強等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一個月前,在廣東舉行的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七屆四次理事會議暨行業"十一五"發展戰略高層論壇上,行業將2005年確定為"規劃發展年",與會代表的發言也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行業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后配額時代的第一個春天里,中國縫制設備行業精英薈萃,同心協力規劃著中國縫制設備行業的未來。
"發展戰略研究是編制規劃的基礎。"
"2005年是中國縫制設備行業的規劃發展年。"在中國縫制協會理事長田民裕開門見山的話語中,"規劃發展"成為2005年中國縫制設備行業的主旋律。
田民裕說,中國縫制設備行業正處在關鍵的發展階段,迫切盼望行業上下團結起來,集中智慧,齊心協力,共謀發展。必須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上,走速度、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化之路。此外還要準確把握行業經濟運行走勢,認真全面地總結走過的歷程,面對新起點、新任務,選擇正確的發展戰略,并且編制好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為在"十一五"期間奠定世界縫制機械制造強國的堅實基礎而共同努力。因此研究、編制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是全行業今年的工作重點,總結過去,謀劃未來也是行業內各企業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來自企業的聲音
在行業"十一五"發展戰略高層論壇上,標準、上工、飛躍、中捷、寶石、萬工、祥興、鮑麥克斯、威士等企業就行業和各自企業在新時期的發展規劃和戰略暢談了感想、建議和辦法。
"打造核心能力,鑄世界名牌,創百年企業。"---標準董事長趙新慶中國縫制設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質變和強變。目前,行業已經形成一批骨干企業,形成一批中國名牌。我們希望,在全球縫制設備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同樣能夠在我們中間產生幾個世界名牌,成就幾個百年企業。面對日新月異的行業發展形勢,尤其是日趨加劇的國際競爭,我們時時刻刻感到巨大的壓力和嚴峻的挑戰。著眼于培育世界品牌,打造百年企業,保證"標準"品牌持續良好地表現,我們必須不斷強化企業的基礎能力,不斷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十一五"期間,我們公司的指導思想仍然是追求質的強變,不斷積累優勢,并將新的積累轉化成勝勢,為企業發展搭建更為堅實的平臺。
"從創新到創優"---飛躍董事長邱繼寶中國縫制行業從大國變為強國,關鍵是技術。"十一五"期間,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五年,也是充滿希望的五年。飛躍將從創業、創新向創優轉化,走國際化道路,與國際先進企業進行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大力發展機電一體化產品,工業機將超過50%。
"加快科技創新,振興民族品牌"---中捷董事長蔡開堅全行業需要樹立四種意識,一要有強烈的民族意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站在振興民族工業的高度,著力打造民族品牌;二要有科技創新意識,科技投入永遠是領跑世界的不二法門,沒有捷徑可走;三要有團結協作意識,要加強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上下游產業鏈接,增強國產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四要有可持續發展意識,要制定戰略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合理配置和使用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客戶至上、提升標準、打造自主創新的縫制設備品牌"---鮑麥克斯總裁徐性怡企業能否長期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在于自身的綜合實力,亦即內功。綜合實力包括產品開發、制造、營銷等諸方面。在過去20多年里,國內縫制設備企業在制造和營銷(尤其是國內市場)方面已經建立了相當好的基礎和競爭力。但比較缺的是自主開發產品和自主創新的能力。必須清醒地看到,自主開發與創新能力的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投入和積累過程。因此,要想在縫制行業中可持續地長期發展,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建設自主開發與創新的能力。
我們難以一一去將這些聲音記錄,但是我們不難聽出,在這些聲音中,有自豪、有信心、有決心,也有實事求是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在中國縫制設備行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和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明天,這些來自骨干企業的聲音對行業和眾多企業來說都是寶貴的建議和意見。而田民裕理事長對企業下一步如何制定、修改、調整和完善企業發展戰略和編制好行業發展規劃的建議更是彌足珍貴。
田民裕的五點建議
把培育核心競爭力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企業競爭,其實是企業圍繞客戶在"價值創造能力"上的競爭,而不是企業在某一點上(無論是質量還是價格)的競爭,在這個時候,真正起作用的就是戰略而不是戰術。所以,企業家要真正進入戰略性的思考,培育和發展核心競爭能力,從根本上尋求獲得長期競爭優勢的正確途徑。把"差異化"作為企業制定發展戰略的精髓企業的發展戰略是競爭性戰略,就是要做到與眾不同。這意味著任何企業都必須選擇一組不同的經營活動來表達一種獨特的價值理念,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沒有一個具體戰略可以重復運用多次。不同企業、不同結構、不同技術和市場前景,需要選擇不同的戰略。同一企業在不同的成長時期、不同的生產規模的情況下,也必須選擇不同的戰略。把發展戰略對市場環境的適應性作為企業獲得持久發展活力的先決條件高科技、高速度、全球競爭,造就了現代企業的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企業面對的環境變化速度和復雜性不斷增長,企業可預測的時間區間愈來愈短,管理者把握企業發展趨勢的難度不斷加大,不能把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制定的發展戰略當作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成為束縛企業發展的"死"戰略。只有適應變化,在目標與環境、實力之間不斷進行匹配的具有適應能力的戰略才能保證企業贏得未來。把企業戰略執行能力建設作為發展戰略的關鍵在一定程度上,戰略的執行能力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戰略的制定和戰略的執行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保證持續發展缺一不可的兩個部分。因此,在企業的發展戰略制定中,要十分重視配備為實現戰略目標所必須的人力資源和組織保障。建立為保證企業戰略、企業高層領導的決策與意志得以執行的監督檢查機制,不斷強化企業發展戰略的執行能力。在發展戰略研究的基礎上,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
在中長期規劃的指導下,全行業在"十一五"期間能形成團結奮斗,推動行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地發展,不斷開創行業發展的新局面。形成依靠科技進步求發展,依靠提高質量爭市場的行業發展態勢,是企業工作的著力點,行業要借助這兩個輪子腳踏實地的向前發展。此外,還要強調的是,構建以大企業為核心,以先進制造技術為依托,配套齊全、分工科學的生產制造體系,這是行業走向強國的基礎。培育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專業市場環境,這是保證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條件。
2005年,協會將積極研討企業發展定位、確定發展戰略、制定發展規劃,以更明確的目標和更有力的措施,推動全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開展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組織行業力量開展"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起草、制定和審議工作,為行業下一個五年計劃內實現由大國向強國轉變的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彭朝霞
記者感言
伴隨中國服裝產業的崛起,經歷了近20年快速發展的中國縫制設備行業早已經今非昔比。世界縫制機械生產大國和銷售大國的地位讓中國縫制設備行業以更大的信心和決心勇往直前,在向世界強國邁進的征程中,步伐越來越快,越來越堅定。這正是因為一大批銳意進取、眼光長遠的企業和有識之士,通過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引導著行業發展的方向。
在我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一體化形勢下,尤其是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處在由大變強的戰略轉折時期,行業告別了"2004質量促進年"而迎來了"2005規劃發展年"。整個行業精心謀劃發展,科學規劃未來,著力研究行業、企業的發展戰略,科學地編制和實施規劃對實現行業和企業的戰略目標及對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七屆四次理事會議暨行業"十一五"發展戰略高層論壇會集了行業精英,結合行業發展的需要,以"十一五"規劃為主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協會從整體、全面的視角,本著科學、可行的原則提出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提綱(草案),并做了專題說明,為編制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做出了框架設計,明確了方向。下游主導行業發展形勢的報告,為縫制行業了解市場需求,把握發展機遇,制定發展目標指出了方向。行業內的一些骨干企業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今后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設想,展示了行業專業分工和整體推進的發展態勢,也以國際化的視野,戰略性的眼光表達了敢為人先、勇做強者的創新精神和在行業發展中爭做先鋒、搶當棟梁的信心與決心。
盡管會議和論壇只有一天的時間,但卻留給人們的思索卻有很多。我們發現整個氣氛并沒有沉浸在對成就的渲染中,我們看到了強烈的危機感、冷靜地分析、理性的思考、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更加看到的是整個行業面對機遇和挑戰的決心和信心。這些真實的聲音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縫制機械行業正在迎接的是一個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