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協會扼腕行業桂冠難遮隱憂
- 權威人士指出,中國服裝業在國際競爭中,是一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可能成為一個“經濟乒乓球”,但目前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為此,培育一大批在國際上享有知名度的民族原創品牌已成為服裝業的當務之急。日前,歷時半年之久的首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圓滿落幕,這個由中國服裝協會發起組織實施的中國服裝業界的“奧斯卡”為本土原創服裝品牌航母起航吹響了號角。
日前,由中國服裝協會主辦的“裝典中國”———“2003-2004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頒獎盛禮”在北京21世紀劇院隆重舉行。盛典上,獲得該年度中國服裝品牌風格、品質、策劃、創新、潛力、營銷、公眾、價值、推動、成就十個大獎的品牌最終揭曉。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活動的啟動讓中國服裝原創品牌第一次以群體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也是中國服裝業應對后配額時代挑戰的大閱兵。
服裝業缺少原創品牌
中國服裝產業不僅規模世界第一,而且制造水平躍居國際主流市場的首要位置,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國、服裝消費國和服裝出口國。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額已占到世界紡織服裝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但自主品牌只有10%,其余90%均為無牌、貼牌、定牌出口。中國還沒有一個在世界上叫得響的服裝品牌,缺少原創品牌一直是中國服裝業的隱痛。
有關統計資料預測表明,2003年中國人均GDP為1000美元,2020年將達到3000美元。根據各工業化國家經驗,現在是內需提升的重要轉折點。以往那種大規模、大批量、低成本生產、低價競銷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市場需求。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再不轉變缺乏品牌實力的粗放型發展路子,中國服裝業就有可能喪失對國內中高檔市場的控制時機。
雖然中國服裝業具有制造上的比較優勢,有接受產業轉移的有利條件,但世界服裝業的品牌創新中心、市場控制能力、新技術新材料等知識產權仍然主要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自由貿易區的保護政策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這對貿易區之外的國家,特別是對中國,形成了一種力量強大的壁壘。
中國服裝業的制造成本優勢正面臨著各種新型貿易保護和發達國家綠色標準門檻越來越高的挑戰,加上中國的制造成本必將不斷提高,這就使中國服裝業繼續走品牌粗放型老路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中國原創”要大造世界聲勢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杜鈺洲指出,世界經濟增長和貿易格局的發展趨勢,總體上為中國服裝業實施名牌戰略帶來了有利的增長空間和追趕時機。
今年1月1日,支配全球紡織品貿易長達40余年之久的配額制度全面取消,紡織服裝業進入了嶄新的自由貿易時代。毫無疑問,中國是一個服裝大國,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人們都可以發現“中國制造”的服裝在銷售,以至于世界貿易組織每一次關于紡織品的爭端,都會殃及中國的紡織企業;無可置疑,中國又是一個服裝小國,在世界任何高檔服裝店中,人們都很難找到中國品牌的身影。10多年來,中國服裝人為了改變中國服裝業的國際形象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努力。
然而,中國服裝品牌依然面臨著從弱到強的難題。一些實施品牌戰略的先行企業當發展到一定的時期便充分體會到,品牌的培育不是一個企業單打獨斗能解決的事,一個企業無論如何強大,都不可能脫離它所生存的產業大環境而獨立存在。而產業大環境的營造,要靠眾多服裝企業的共同努力,更需要行業權威機構服裝協會的鼎立扶持和引導。
倡導發展中國服裝原創品牌,引導服裝企業做大做強自主品牌,已成為中國服裝協會當前最急迫的首要任務。2003至2004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評選活動的啟動,就是要在行業樹立一批先行者的榜樣。協會的辦獎宗旨非常明確,就是以品牌為主角,這是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不同于其他此類活動的最根本的區別。也是中國原創品牌從此鎖定品牌化戰略發展的新目標。
在風行全球的世界級服裝品牌面前,年度大獎的評選為眾多自主品牌搭建了一個展示、學習、交流的平臺,中國原創服裝品牌第一次站在了與世界比肩的位置,亮出了自己的風采,并且在市場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品牌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可以說,大獎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其評選活動本身。服裝協會將其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來抓,這是使中國原創服裝品牌走向世界,在國際上贏得話語權,贏得尊嚴和尊重的一種積極努力。
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大鵬強調,設立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的意義,決非在行業內部排座次,而在于通過對優秀中國服裝原創品牌的表彰,發揮其榜樣與先鋒作用,從而推動和促進中國服裝業堅定走品牌道路,不斷提升原創品牌水平;在中國服裝行業內強化品牌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推動中國服裝企業在設計、質量、營銷、創新等品牌各方面的工作,促進中國原創服裝品牌的全面發展,也是為了進一步擴大中國服裝品牌的社會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這項活動從一誕生就被賦予了為建設中國服裝行業品牌而努力的使命。正因如此,該活動在廣大的服裝企業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并得到了企業的積極響應。
打造行業公信力的評價體系
權威人士指出,年度大獎從一開始就堅持市場檢驗原則,品牌好壞,核心是市場說了算。而真正要能做到市場說了算,必須建立一整套公平、公正、公開的全新評價體系。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王茁介紹,組委會對此采取了兩個舉措:一是聘請普華永道公司全程監控,看中的是普華永道的公信力及其操作國際大獎的經驗。二是從頭到尾不收參評品牌一分錢。所有贊助商不能找服裝行業的企業。因為組委會認為,服裝企業一掏錢,勢必影響組委會的公信力和組委會在操作時的公正性。
統計數字顯示,本次報名參評“年度大獎”的有近200個品牌,符合報名條件的有效參評品牌147個,71個品牌入圍“大獎”,其中17個品牌同時入圍三項獎,15個品牌同時入圍兩項獎。最終10個品牌摘取了各自獎項的桂冠。
年度大獎有著嚴格的評審程序和評審標準。這套經組委會工作人員3個月頭腦風暴、逐條科學論證、設立模塊等程序形成的評審程序和評審標準稱得上年度大獎研發出的有科技含量的產品,其最大的價值是把許多模糊和只能意會的東西量化了,正是這種量化使得評審工作有了硬性的標準,可以把人為因素控制在最小化。
年度大獎設立評委會制度,評委包括行業專家、各地方協會代表、質檢機構代表、商業代表、理論界代表、策劃界代表等。為了確保大獎的“公開、公正、公平”性,大獎的產生經過了網上投票、市場調查、服裝現場展示、企業現場演講、產品質量的市場隨機抽查、企業報告審讀等多個階段,同時由美國普華永道公司全程監控,在此基礎上,主辦方建立了針對品牌的數據模塊。
在終評中,對風格大獎、品質大獎、策劃大獎、創新大獎、潛力大獎、營銷大獎、公眾大獎、價值大獎8個獎項分別有著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審程序。這些標準體現出很強的科學性和創造性。以營銷獎為例,考評的不是品牌的銷售額,而是品牌的營銷能力,營銷力包括總營銷額除以店面總面積,得到單位面積營銷額、單店產出、平均單價、總銷售額、總銷售量、單位廣告產出六個方面,此后還要根據不同的要求進行數字模塊計算,得出品牌營銷力的數據。這個數據跟國家質檢部門作出的質檢報告一樣是硬梆梆的。普華永道稱這個模塊是“組委會的專利”。從營銷力的評價涉及的層面看得出,這種評價比銷售額的評價要科學得多,其更能真正反應出一個品牌的真實市場情況。潛力、價值獎的評審也都有不同的計算模塊。而品質獎的評審,是直接引入國家質檢機構抽查產品。嚴格的評審標準和評審程序,普華永道的全程監控,保證了年度大獎的公平、公正、公開,這也使得讓市場說話,靠實力競爭的評獎活動有了真正的意義。無怪乎,服裝界一直以業界先峰姿態出現的杉杉集團掌門人鄭永剛在得知杉杉獲得兩項年度大獎后,在頒獎典禮上發表感言時,他像一個久經征戰,終獲電影“奧斯卡”大獎的明星一樣,少了以往的豪言,代之的是發自肺腑的感激。
其實公信力的評價體系對企業是有吸引力的。在“2003-2004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頒獎典禮”上,人們不難發現,此次是服裝業界老總到得最齊的一個活動。這一方面說明這個獎的必要性和它在企業心目中樹立起的公信力,同時也說明中國服裝企業在走向成熟。很多沒有獲獎的企業家,他們同樣在為中國服裝原創品牌的崛起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