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上漲 服裝企業利潤下降
- 服裝市場:價格漲不起來
作為原材料的棉價上漲,服裝價格會不會波動呢?
在北京飄亮購物中心看到,正在熱銷的各種春裝、夏裝很多都在7折、8折銷售,還有的品牌推出去年的舊款夏裝,低至3折,一部分夏季純棉上衣打出45元的價格。整個賣場的棉還像服裝價格沒有明顯上漲。
但是,有關數據顯示,2003年全國紗產量983萬噸,比上年增長16%;2004年紗產量1120萬噸,又增長14%。進入這個棉花年度(2004年9月-2005年8月)后,紡織工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4年9月至2005年2月,全國紗產量比上年同期增長22%。按照去年紗產量14%的增長速度測算,2004年度棉花需求量將達800萬噸以上。如果考慮取消紡織品全球進口配額限制和石油價格上漲引起的用棉比例上升等因素,棉花需求量可能還會大一些。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預測,從今年國際國內棉花種植面積下降、消費增長的情況看,今、明兩年棉花資源將進一步趨緊。為促進今年棉花生產,國家近日將國家儲備棉收儲價格從每噸11500元提高到12000元。數字顯示,如果棉價上漲500元/噸,國內僅紗廠就需多承受相當于40億元的成本增加,而價格大幅上漲可能會使下游加工廠很難把增加的成本轉移。棉花價格上漲使一些棉紡廠被迫減產甚至停產,從而使棉花紗坯價格一路上揚,原料價格上漲的壓力隨之傳遞到紡織、服裝等下游企業,使紡織服裝企業面臨兩難境地,如果維持出廠價格企業將面臨虧損;但是,提高產品價格,企業將喪失價格競爭優勢而失去部分訂單。專家指出,紡織原料成本占產品的比重高達70%左右,原料價格的變化直接影響行業的運行態勢。
服裝企業:利潤率已降到不足5%。
棉價上漲,服裝價格為什么沒有明顯波動呢?
法國麗乃馨(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邵強稱,棉花漲價對內衣成本影響不大,每款服裝零售價最多增加2-3元,這對于售價幾百元的服裝算不了什么。雖然棉價一直在上漲,但是目前還很難說對服裝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要再過兩個月才看得出。
棉花漲價對于走高端、國際化路線的中國法派服飾企業有限公司來說,也沒有多少影響。“法派”負責宣傳的李春紅說,棉花漲價對于法派服裝影響不大。法派的襯衫、T恤有不少都使用純棉面料,盡管從2003年起棉花大幅漲價,但是主要受影響的是面料生產企業,而法派并不涉及這部分。更重要的是中國法派服裝定位高,消費群整體收入高,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服裝價格上漲幅度也并不是特別大,消費者并不在意。
事實上,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服裝行業,生產企業確實很難將增加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據中國服裝協會調查統計,服裝行業的利潤率正出現下降的趨勢,目前已降到不足5%。
“原材料漲價雖然影響了服裝成本,但是企業絕不會把這部分成本轉嫁到消費者頭上。”上海天尚嬰童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瞻強調。
他說,在2003年就發生過棉花大幅漲價的情況,因此企業積累了一些應對經驗。企業盡量內部消化掉這部分損失,主要靠管理降低成本,降低內部消耗。假設因為漲價帶來損失為10%,由原材料供應商、服裝生產廠商、零售商三方面共同承擔損失,每一方僅需承擔3%點多的損失。如果棉花的價格繼續上漲,企業會考慮對個別受影響較大的品種進行小幅度提價。
內衣行業是棉花消費的“大戶”,而眾多內衣生產商卻沒有大的調價舉動。如果今年棉花缺口加大而導致棉花價格繼續上漲,整個純棉制內衣市場可能會掀起漲價風嗎?
“目前棉制內衣市場的價格不升反降,更加趨于理性。”麗乃馨公司總經理何邵強否定了記者的問題。他認為:“從整體看,因為競爭太激烈,再加上為了促銷,商場的各種打折、贈送活動很多,企業不能提價。從面料生產商看,一噸棉制內衣面料只是象征性增加幾百元,而且,面料生產商會考慮從其它方面降低成本。”
專家評說:企業要及時調整產品結構
廣東佛山市鹽步內衣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棉價上漲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再上加用電緊張,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但是成本的增加只能由企業自己消化。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協會對此都無能為力,而且當地棉花都是從北方收購的,企業自己也沒有主動權。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指出,目前我國紡織服裝生產越來越依賴進口棉花,但進口棉花所存在的質量問題將成為繼價格問題后困擾紡織業生產經營的又一大瓶頸。
有關專家指出,以自創品牌為主的紡織服裝企業,需要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多采用棉花替代原料生產產品,如化纖紡織品等,以彌補棉價上漲帶來的原料上升成本。但日前,美國國際棉花協會在北京發布2004年全球時尚監測調查。其中國內地調研結果表明,中國消費者對于棉制品服裝更為接受。這意味著棉花、棉制品服裝在中國有著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所以看來,調整產品結構似乎也不能成為有效解決成本壓力的手段。雖然我國紡織品服裝消費仍然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但今后幾年的國內服裝市場仍將是買方市場,銷售價格與行業利潤繼續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