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小企業是個大戰略
最近,我們對“一線兩帶”地區的戶縣、臨潼、眉縣等地經濟較快發展的原因和經濟強鎮、村的情況進行了重點調查。通過調查,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小企業是區域經濟發展中最具生機和活力的群體,小企業的多少和發展水平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繁榮的標志。
我們看到,哪里企業辦得多,那里農民進廠就多,哪里企業發展得好,那里的農民就富裕。我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催生小企業是激發當地群眾創業激情、調動生產要素內因變化的生動過程;是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有效抓手;是區域經濟持續繁榮發展的重大戰略。加大催生小企業的力度是促進我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戰略選擇。
小企業撐起了區域經濟一片天。戶縣為了解決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到哪里去、農民的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堅持把催生小企業作為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重點來抓,實現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全省的經濟強縣。2004年,全縣以小企業為主的鄉鎮企業達到15760戶,比1997年凈增1750戶,年均凈增250戶,增加值達到18.3億元。目前全縣GDP的58.3%、財政收入的53%、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1.8%均來自于小企業。眉縣2004年底,全縣以小企業為主的非公企業增加值占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的67%;上繳稅金3262萬元,占全縣地方財政收入的69.4%。在全省鄉鎮企業中,小企業的個數、增加值、實交稅金分別占到鄉鎮企業同類指標的99%、98%和78%。
小企業成為安置社會就業,特別是吸納新增勞動力就業的主力軍。在調查中我們看到,小企業單位投資容納的勞動力和單位投資新增加的勞動力都明顯高于大中型企業,等量資金投入,小企業可以比大企業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2004年,戶縣小企業共轉移農村勞動力10.7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39.2%,僅渭豐鄉、大王鎮的紙箱企業就有220多個,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12000人。在眉縣,以小企業為主的非公有制企業2004年達9779戶,從業人員5.8萬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36%。據統計,近幾年我省國有及城鎮集體企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年均減少近6萬人,而同期城鄉個體私營企業年均凈增加就業崗位42萬個,再就業的國企下崗人員絕大部分在個體和私營企業中找到了工作。以小企業為主的我省鄉鎮企業數字顯示,2004年末,全省鄉鎮企業從業人員404.85萬人,占到全省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0%。
小企業是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驅動器。岐山縣蔡家坡鎮、眉縣常興鎮、戶縣草堂鎮、臨潼區新豐鎮、蒲城縣東陳鎮、韓城市龍門鎮等經濟強鎮、村的形成和發展歷程說明,盡管產業特色不同,發展過程不同,規模大小不同,產業鏈的延伸程度不同,但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小企業數量多,二、三產業比重大。這些鎮、村在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立足資源優勢,積極催生小企業,培育主導產業,并在企業龍頭的輻射帶動下在鎮區域內形成了特色較為明顯的專業生產區和產業經濟帶,推動了經濟強鎮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區域化和專業化。
小企業是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繁榮的標志。臨潼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化環境,激發廣大農民的創業激情,現已形成了代王街道辦46家鼓風機配件制造企業,新市鄉74家面粉加工企業、新豐鎮23家縫紉機配件加工企業。這些企業的產生和發展對當地經濟的繁榮起著巨大的作用。眉縣依托陜西寶深集團公司大力發展建材機械加工業,帶動了協作配套小企業的成長。2003年該縣從事磚瓦機械配件制造的企業就達30多家,實現銷售收入3.2億元,上繳稅金1100多萬元,轉移農村勞動力6000余人。去年該縣小企業的發展勢頭更加強勁,全年新上小企業項目近80個,完成投資5億多元,新增產值近10億元,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財政和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而且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如果說大中型企業是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保證,那么小企業則是該地區經濟活力和持續繁榮的標志。
這些地方小企業的共同特點是:規模小、投資少、創業容易;適應能力強,能廣泛分布在各種環境之中;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意識強;對市場反應靈敏,具有“船小好調頭”的優勢;機制靈活,易于開拓國內外市場,在市場競爭中能獲得快速發展;小企業群是大企業的搖籃。
調查顯示,我省經濟發展比較快的地方主要是小企業發展快,我省和發達省份經濟的差距也在小企業的數量和發展水平上。辯證地看,催生小企業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內因作用變化的生動過程,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對于當前和長遠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我們應該把握省情,抓住機遇,努力開創我省催生小企業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千方百計地激發廣大群眾的創業激情,推進農民的“公司化”創業行動。要通過宣傳發展形勢、創業政策、舉辦各種內容的培訓班等形式強化創業氛圍,幫助農民摒棄“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更新就業觀念,掌握創業知識,增強創業本領,積極投身創業大潮,在創業中增收致富,在創業中實現人生價值。
第二,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催生小企業。鼓勵和引導廣大群眾立足我省的生物、礦產、旅游和農業等資源,著眼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前提下,從發展小企業起步,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選準項目,找準路子,搞好策劃,實現“滾雪球”式的發展。
第三,圍繞主導產業,依托龍頭企業,催生小企業。一要圍繞我省確定的“一線兩帶”、四大基地、六大特色產業發展相關產業項目;二要抓住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制的契機,引導農民積極主動尋求合作,發展配套企業和產品,催生一批具有優勢的小企業;三要支持鄉鎮企業中的骨干企業,通過改制、資產重組等形式,不受地域、行業、所有制的限制向外擴張,興辦一批新的企業,使行業骨干龍頭企業形成裂變效應。
第四,鼓勵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催生小企業。各地要把鼓勵農村能人和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作為催生小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積極主動地加強與這些人員的聯系、溝通和交流。通過采取政策激勵、親情招商、創業懇談、表彰先進等有效措施,實施在外能人“鳳還巢”工程,吸引他們回鄉創業,建設家園。同時,要充分發揮農村干部的帶頭作用,讓他們自覺地承擔起帶頭創業、帶民創業的重任。
第五,依托產業集群帶動,催生小企業。發揮產業集群吸附企業聚集而產生并釋放出的聚集效應,促進新企業產生。引導農民和企業圍繞各類園區或開發區等已形成的產業集群基礎,挖掘潛力,發展關聯產業,啟動民間資本,利用制度創新、機制創新與技術突破催生小企業。
第六,實施“走出去”戰略,催生小企業。引導農民和企業抓住新一輪全球資源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的良好機遇,鼓勵優勢企業和農村各類人才,實施“走出去”戰略,把吸納發達地區和國家的產業轉移及資本輸出,作為我省催生小企業的重要舉措,走借勢發展的路子,開展多種形式合作,著力發展一批為大企業、大工程、大項目配套的小企業。
第七,發揮民族傳統文化優勢,催生具有陜西文化特色的小企業。引導農民通過企業化的形式,認真挖掘整理陜西小吃、秦腔戲、戶縣農民畫、周至刺繡、富平陶藝、陜北剪紙、鳳翔草編泥塑、岐山臊子面、華縣皮影、楊凌樂器等民族文化,做大這些優勢特色產業,形成具有魅力的文化產業,促進全民創業。
第八,加強引導,搞好服務,催生小企業。一要貫徹科學的發展觀,處理好催生小企業與發展大企業的關系,以小促大,以大帶小,決不能顧此失彼,因小而失大;處理好催生小企業與遵循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關系,引導農民和企業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辦事,不要盲目跟風,不搞不顧經濟效益的大干快上;處理好催生小企業與加強環保的關系,引導農民和企業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處理好催生小企業與鞏固成果的關系,引導農民和企業走邊催生、邊鞏固、邊提高的路子,辦一個,成一個,帶一片,富一方。二要強化服務,積極扶持。鄉鎮企業、中小企業主管部門要在企業創立階段,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創業輔導、技術創新、人員培訓、市場開拓、融資擔保等服務,幫助和促進企業生長和發展。三要通過就地培訓、“東行取經”等途徑培訓、壯大小企業家隊伍。堅持把依“法”治企與以“德”治企結合起來,引導企業家樹立“小勝靠智,大勝靠德”的理念和誠信為本的核心價值觀,培養一批既對企業現實有深刻理解,又掌握企業發展規律,既有堅韌不拔毅力,又有開拓精神的企業家隊伍。四要用優勢成長型企業示范引路,宣傳他們的創業精神,激發全社會的創業激情,形成全民創業的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