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牌該如何與國際品牌競爭
- “大獎是窗口,透視著中國服裝業的發展與演變;大獎是擂臺,不斷提升中國原創服裝品牌的水平;大獎是鏡子,時刻提醒著中國服裝企業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的一席話被譽為是對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的最好詮釋。
客觀地評價,中國服裝業近些年來還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無論從設計、加工、面料、銷售等各個方面,都有不小幅度的提升。但即便如此,中國服裝在品牌之路的開拓中仍然步履蹣跚、收獲甚少。
經濟學家認為,名牌已成為國際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一個國家或地區若沒有一批知名企業、一個企業若沒有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品牌,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只能處于被動地位,落在人家后面。當中國服裝業邁入后配額啟動元年的那一刻,就意味著將在沒有政策保護的情況下,與世界級企業的大量強勢品牌的較量。
與此同時我們還注意到,在國產服裝供過于求的同時,高檔和中高檔消費市場已被大量的國際知名品牌和二線品牌所占據,北京頂尖的專業市場如王府、國貿幾乎被國際名牌所壟斷,而高檔百貨商店如賽特、燕莎等國內自主品牌僅占到40%左右。在SOGO、百盛、中友等中高檔商場能與國際二線品牌同場競爭的已是國內一流品牌了。
目前,發達國家借助技術、資金、文化和傳統市場的優勢,正在加大對服裝紡織品行業的改造力度,不僅鞏固了原有的地位,而且在水平上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繼續拉大。他們以高技術、高附加值、時尚性為競爭手段。不僅走“高檔次、高價位”的道路,而且也走“高技術、低價格”之路。面對后配額時代的挑戰,國際競爭則更趨激烈。
因此,中國服裝業要在世界經濟自由化、貿易全球化、市場開放化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全力以赴打造中國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毫無疑問,著名品牌具有超出該品牌所在行業平均利潤率的創利能力。從國際市場的價值鏈看,生產環節創造的增加值僅占30%,剩下的70%來自于以品牌為標志的研發和營銷等諸多環節。
需要承認的是,中國制造的服裝數量雖已超過世界各國產量的總和,并占據著全球1/5的市場,但將“中國制造”打造成一個著名的國際品牌,中國服裝業還將面臨升級現有產業形態,形成從產能到品牌輸出的全面競爭態勢。
中國服裝業為了心中那塊永遠的中華牌,實在有些前赴后繼的精神。作為行業協會的權威組織———中國服裝協會奮力托舉中國服裝自主品牌的壯舉,也確實令全社會為之動容。
從風格、品質、策劃、創新、潛力、營銷、公眾、價值等方面評價中國原創品牌。為的是讓中國服裝品牌早日在國際上贏得話語權,贏得尊嚴和尊重。
一般來說,品牌建設要經歷一般品牌、區域品牌、國家品牌、出口品牌、國際名牌等發展階段。中國服裝業在經歷了一系列品牌歷程的變遷后,正在整合國內國際資源,協調國內國際市場,向世界名牌進軍,振興中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