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平安浙江”--活力涌動的熱土
- 2005年1月11日,剛剛上任的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郝睿強將他的首站外出訪問地選在了浙江。他對此的解釋是,浙江讓西門子感覺“很有希望和機會”,并表示西門子將在浙江設立3G軟件研發中心。
差不多同時,計算機系畢業的外省籍大學生小沈也作出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把自己的事業放在杭州。小沈說:“浙江讓我感覺到是一個能干出事業的地方。”
活力浙江,就像一個充滿巨大能量的磁場,激蕩著人們的創業沖動和創業激情。去年,我省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大關,今年一季度同比又增長12.2%,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平安浙江”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只有做大蛋糕,才能讓大家分得滿意”
今年初,在美麗的太湖之濱,湖州市民與市領導共同“盤點”2004年。
市民一:“去年我家買了136平方米的大房子。”
市民二:“我公公80歲了,還坐飛機去海南旅游呢!”市民三:“現在生活不僅越來越富裕,也越來越有安全感了。據說去年湖州人的安全感和對公安工作的滿意度都列全省第一位。”
湖州市領導:“去年湖州兩個最大的亮點是:GDP增長15.4%,創7年來新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9%,比全省平均高出2.5個百分點。這說明只有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才能富裕,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
發展是第一要務,平安是第一責任。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平安浙江”的實踐中,全省上下對“發展”一詞有了更深的認識:確保經濟平穩運行、較快增長是打造“平安浙江”的關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一位地方領導形象地說:“只有把蛋糕做大了,才能讓大家分得滿意。”
回顧2004年,浙江經濟發展遇到了諸多困難,首當其沖的是生產要素供應緊張。省外有些不太了解浙江情況的人甚至對我省經濟發展表示了擔憂。面對種種疑慮,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習近平強調:“浙江有今天,靠的是發展;浙江要走向明天,仍要扭住發展不放松。”省委副書記、省長呂祖善也指出:“沒有經濟的發展就沒有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
在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在要素資源普遍偏緊的情況下,浙江人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振奮精神,努力在克難攻堅中脫胎換骨,在解決矛盾中實現鳳凰涅槃。杭州要走向“和諧創業”;紹興要在存量土地上增加新投資,發揮寸土寸金效益;溫州要從“重資”轉向“重智”……
為進一步確保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安全性,一個又一個大手筆正在浙江大地書寫:
我省提出:要在2005年至2007年間,完成圍墾灘涂面積30萬畝,以有效緩解土地緊張狀況。
4月30日,4000公里以外的塔里木天然氣流入杭州半山電廠的新建發電機組……隨著電力建設大大提速,到2007年全省缺電狀況將基本緩解,到2010年我省電力供需將基本平衡。
在浙東引水工程的關鍵工程曹娥江大閘工地,建設者們鏖戰正酣。浙東引水工程建成后,富春江、曹娥江水將滾滾東流,有效解決浙東蕭紹寧舟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
“讓做貓的去爬樹,讓做虎的去占山”
去年,UT斯達康分散在杭州四個地方的4000多名員工及全部設備順利搬入位于杭州濱江高新區的“新家”。此前,濱江區專門成立搬遷協調小組,每周與企業商討一次。
也就在這一年,杭州高新區平均每天引進一家多企業,其中知名企業70多家,聚集資金40多億元。
也就在這一年,我省平均每天有2億多元注冊資金進入個體私營經濟領域,私營企業年底總戶數比上年底增加了3萬家。
有人把浙江譽為“插根筷子能發芽”的地方。一位專家說,那是因為這里有適合創業和發展的土壤和雨露,有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寬松、和諧的社會環境。
如果你是一位想來浙江創業的外地人才,浙江有便捷的人才綠色通道,實行了高校畢業生可以“先落戶、后就業”的政策。去年,浙江共引進省外人才2萬多名,其中高層次人才4000多名。
如果你不愿意轉移人事關系和戶口,浙江同樣鼓勵你柔性流動,可通過兼職、咨詢、技術入股等形式來浙江工作和創業。目前,通過柔性流動方式到浙江工作和服務的院士就達175人。
如果你的企業正面臨管理等方面的困擾,你可以申請“導師”輔導。去年7月,省中小企業局聘請百名創業指導師,為中小企業提供義務咨詢、創業輔導和講學服務。
一位企業家形象地說:在這樣的環境下,你完成的事業大小取決于你的志向與能耐。你想做貓,那就去學爬樹;你想做虎,那就努力去占山頭!
創新激蕩活力之泉
去年8月,百舸爭流的雅典奧運會賽艇比賽現場,浙江制造的“無敵”牌賽艇劈波斬浪。憑著自主創新能力,杭州飛鷹船艇公司一舉結束了奧運比賽用艇由歐美名牌一統天下的歷史。
去年底,浙江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面對德國某著名公司總裁對“飛躍”自主創新能力的嘖嘖稱贊,自豪地說:“以前賣一臺縫紉機的利潤只夠買一包香煙,現在能買一輛高級轎車!”
今年初,位居全國印刷業百強第37位的蒼南新雅集團提出了強強聯合、強弱聯合的構想,計劃吸納30多家成員企業,組建印刷大集團。一時,響應者眾。
創新,是活力社會的動力。一位縣領導說:只要持續不斷地創新,瓶頸就能一舉突破,曲折就能化為坦途,挑戰就能轉為機遇。
去年12月,我省發布《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及產品導向目錄》,之后又撥出專項補貼資金對符合《目錄》的技改項目進行支持。通過政策導向和資金補貼合力推進企業加強自主技術創新,此舉被專家們譽為“用創新的引導辦法鼓勵企業的技術創新”。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呂祖善專赴中國科學院,商討進一步加強和深化雙方全面合作事宜。一個月后,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帶著一大批專家到浙江,目前浙江與全國各大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共簽署合作項目200個。“浙江制造”,以一次規模空前的引智行動,顯示了要走以技術創新為新動力的“浙江創造”之路的決心。
活力浙江的創新之路,絕不僅僅在技術領域。
今年2月14日,溫州正泰集團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強強攜手,共同組建一家新公司,加強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董事長南存輝說,有人認為溫州模式走到了盡頭。我認為溫州沒有模式,溫州永遠處在不斷的創新、變化中。
就在此后8天,聲勢頗大的溫州市招商引資大會召開。這次“誓師大會”顯示了溫州市對引進國內外資本、先進技術和先進經營理念,促進經濟結構加速調整的迫切心情和堅強決心。一個多月后,溫州強勢推出發展工業“12345工程”,其中包括:力爭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0%以上。
2004年9月3日,世界商業雜志《福布斯》中文版公布“中國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杭州名列榜首,寧波、溫州、紹興位居前十。今年5月,《世界競爭力年鑒2005》新鮮出爐,浙江作為中國大陸唯一參與考評的地區,綜合排名列第20位,如果從發展中國家比較來看,則競爭力名列第二。
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蓬勃的活力正推動浙江奮力駛向和諧發展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