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服裝企業震動大面臨考驗
- 紡織品出口關稅最高提至5倍,七成粵服裝企業外銷轉內銷面臨考驗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自2005年6月1日起對紡織品出口關稅進行調整,多數紡織品的稅率為原來的5倍。此舉在廣州紡織服裝業引起不小的震動。即使此前業界早有國務院調整關稅的耳聞,此番調高關稅將令以外銷為主的服裝企業面臨轉為內銷的結構性調整,目前,廣州外銷為主服裝企業數量由高達70%以上的高比率銳減至30%。
70%外銷企業轉向國內市場
有消息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2005年1月1日開始征收出口關稅的148項紡織品中的39項8位稅目產品下的74種紡織品提高出口關稅稅率;對亞麻單紗開征出口關稅。此番調整稅率,多數紡織品的稅率為原來的5倍。
“這對以外銷為主的企業而言,帶來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穗港澳制衣業廠商聯合會秘書長蔣文浩指出。紡織企業多位負責人表示,在春交會期間,多數粵紡織企業與外商在簽訂訂單時態度尤其謹慎,有些企業采取與外商簽訂事前簽署類似于免責條款的協議,以規避因特保延誤遲交貨的交易風險,加之此前業界早有國務院調整關稅的耳聞,調整關稅后多數企業心態平穩。但據蔣文浩透露,目前廣州外銷為主服裝企業數量由高達70%以上的高比率銳減至30%,部分企業則面臨轉外銷為內外銷結合業務模式的大幅調整。
50萬服裝從業者面臨失業?
蔣文浩指出,出口關稅的調整必然會給企業帶來成本的凈增加,從而進一步帶來企業利潤的減少,甚至可能導致企業的虧損,紡織工人的失業。據悉,目前廣州市有20多萬人從事服裝生產工作,如果中美雙方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包括服裝批發及零售的50多萬服裝從業者將面臨失業的險局。
同時,對于近期美國對三類中國服裝產品重新實行配額限制,將其年進口增幅限制在7.5%以內,為擠上7.5%增長率的狹小軌道,限于歐美市場的部分粵企個別紡織品類同期突增100%。記者從廣州服裝行業協會了解到,1~4月,服裝企業對美國出口服裝數量統計曲線波動幅度較大,個別紡織品類同期增長40%~50%,最高幅度突增100%。
此外,廣州永安美景服裝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此舉可視為“中國作出了讓步,建立紡織品貿易新秩序,緩解貿易摩擦”之舉。蔣文浩則指出,目前提高關稅是緩解兩國貿易關系過渡期間的舉措,但隨著粵內銷企業數量的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