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新騰躍,路在何方
以前靠成本優勢,今后靠企業家素質
【現象】
從總資本不足3萬元的小修配廠,到如今年營業額1億元以上的生產型企業,浙江正特實業有限公司花了13年。然而,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一些問題也開始凸顯:鋼鐵產品本身的產業鏈并不長,原材料不在本地,技術等要素沒有明顯優勢……另一個發展的13年在哪里?這不僅是正特面臨的問題,也是擺在新臺州商人面前的一道坎。
【圓桌】
雷震(星星集團副總裁):臺州民營企業必須與現在的發展趨勢相吻合才能有發展空間。前幾年臺州走在全國經濟發展的前列,所以企業才會吸引這么多人才到這里來,現在其他地區也在發展而且速度不慢,要吸引人才就更難,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更高。我認為原先的低成本生產優勢喪失是必然的,打造先進制造業就是看誰能吸引高水平的人才,誰用得起高成本,發展就需要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
另一方面,達到一定規模的臺州民營企業,它的管理者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層次,牌桌上是不能培養優秀企業家的。企業經營講的是品牌價值、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這是“新臺商”目前最需要提高的。
謝紹銀(臺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臺州商人與臺州經濟是同步發展的。臺州經濟發展到如今這個層次,面臨著很多瓶頸,除了生產要素等制約外,企業家自身素質也是很大障礙。因此,促進臺州經濟的產業提升、實現升級換代,都需要臺州商人這一經濟載體的轉型和自我提升。
“塊狀經濟”要有揚有棄
【現象】
2004年,溫嶺一些中小制鞋企業頭上彌漫著一股恐慌、焦急的氣氛。隨著各環節的原材料價格不斷增長,制鞋成本居高不下,企業發展開始過度透支。原先用“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的競爭手段,以“能夠有八毛到一塊利潤為企業之福”的中小企業明顯感到力不從心。據統計,溫嶺有4000余家制鞋企業,其中不少企業的傳統核心競爭優勢仍為價廉、檔次低。
近年來,塊狀經濟的集聚優勢,使得臺州民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在原材料價格、人力成本、競爭程度開始發生變化的新形勢下,“用無限擴大的產能來追求絕對利潤”的塊狀經濟,已經引起了新臺州商人的思考。
【圓桌】
陳關德(寶石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首先得肯定塊狀經濟帶來的作用,從廣東的電器到諸暨的襪子,再到嵊州的領帶,塊狀經濟能引導一個地區迅速發展起來,同時塊狀經濟中的龍頭企業,可以促進一批與之配套的小企業的發展,像臺州,目前縫紉機產量占全國的1/3,其中也帶動了很多相關零配件小企業的成長。
但塊狀經濟不加以適當引導,必然會引發惡性競爭。如果對這點,臺州商人沒引起足夠重視,企業則會遭遇毀滅性打擊。為避免惡性競爭,保持并提升“塊狀經濟”的優勢,龍頭企業首先要提高科技含量、管理水平等綜合實力,通過它的提升,不僅能帶動配套企業,還可以起到優勝劣汰的效果。此外,還要靠法律法規,以及行業協會的自律,來對付惡性競爭帶來的假冒偽劣產品現象。
郭世德(德仁集團董事長):臺州人聰明能拼,這幾年民營企業發展得特別快,現在臺州有五大主導產業,諸如化工、縫制業等,企業數量很多,但不少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沒有一定知名度,靠的還是價格優勢。
實現小草到大樹的飛躍
【現象】
去年,中小企業板推出,成功上市的38家中小企業中,屬于臺州的就有偉星、中捷、蘇伯爾三家,占已上市中小企業總數的8%。然而更多從草根經濟發展而來的臺州小企業則安于過著“打小算盤”的日子,小企業經濟規模小,每年收益實在,生產成本費用較少,使得不少企業“小富即安”。本世紀初,臺州民營企業已達到86437家,而銷售收入在500萬以上的規模企業為2413家。
【圓桌】
阮積祥(杰克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臺州的民營企業的確存在“小草太多,大樹太少”的現象,這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因為臺州經濟最大的動力就是民營經濟,小草的蓬勃生長能帶動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然而根據目前的發展環境,如果臺州商人仍滿足于“小草”階段,那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企業要做大做強,除了上層高級管理人才外,很重要的一部分要依靠中間管理人才,因此企業如何建立有效人才發展平臺,實現人才價值,留住人才,是改變臺州企業“小草太多,大樹太少”現狀的一個重要手段,而核心力量還是要靠優秀的企業文化。
郭世德(德仁集團董事長):其實,每個企業都想做大做強,但做大的同時,抗風險能力也要增強,這除了靠政府引導外,還要靠人才。現在許多臺州企業名氣不夠大,知名度不高,就是因為缺乏人才,留不住人才,難以實現從“小草”到“大樹”的飛躍。
走出去,尋找更大空間
【現象】
1998年,當許多人還不知道迪拜這個目前中東地區炙手可熱的貿易中心時,臺州人沈一強已經在那里開始了他的創業歷程,7年過去了,現在他所在的迪拜中國貿易中心已經成為中東地區最大的中東—中國貿易促進機構。
像沈一強這樣走南闖北,甚至遠渡重洋創業的臺州人不少。據統計,目前在外經商辦企業的臺州人約50萬,相當于每10個臺州人中就有1個在外創業。這些“走出去”的臺州人對推動臺州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如何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優勢,實現資源互補、聯動發展,放大臺州經濟,成了臺州企業家們熱衷的新課題。
【圓桌】
蔣建華(情定法拉公司董事長):從做批發起家到自己生產、開發產品,這些年我深刻體會到市場競爭的激烈和殘酷。企業不能抓住市場就沒有生存空間,因此“走出去”尤為重要。床上用品屬于日用消費品,消費者“喜新厭舊”的速度非常快,現在最讓我頭痛的就是研發人才緊缺,新產品開發速度慢。這一點歐洲國家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而先走出去的臺州人也為我們引進國外人才和先進技術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今年的法蘭克福展會上我們已經有了接觸。這樣的例子很多,在外發展的臺州人是臺州企業的眼睛和手臂,也是臺州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
徐衠(zhun)(仙琚制藥股份公司副總經理):臺州以制造業為基礎,發展到這個階段必然要面對人才、技術、管理等因素制約,生產要素成本提高,肯定要“走出去”,走出去才能去了解市場、適應市場,我們已經到了調整時期,需要差異化競爭,如果調整得太慢,就會被淹沒。
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現象]
和很多走在市場經濟發展前沿的地區一樣,發展到一階段后,新臺州商人逐漸遭遇到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制度先發優勢日漸消失;土地、勞動力、能源等生產要素日益稀缺,制造業的產業競爭力難見優勢;同時,傳統的家族管理制度也在接受著挑戰。這些,正是當前新臺州商人不斷突圍的方向。
【圓桌】
黃東麟(雙菱集團副總經理):臺州經濟要創新要發展,需要一批科技型龍頭企業的推動力量。前幾年我們企業一直走得比較順,但面對原材料、勞動力上漲等各種因素,企業壓力明顯加大,這也是臺州眾多技術含量不高、勞動密集型企業的通病。意識到這些問題,我們正在積極突破,有效途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