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盜版縫機業(yè)發(fā)展的絆腳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政府對盜版光盤打擊力度的加大,一種新的盜版方式又借助互聯網悄悄浮出了水面——網上有償下載和網上發(fā)布交易信息。
這種新的盜版銷售方式,比投巨資建立光盤生產廠生產和出售盜版光盤,獲利更為豐厚,交易更加隱蔽,也更加肆元忌憚。因而,其對我們行業(yè)內剛剛起步的,開發(fā)服裝紡織類軟件企業(yè)的打擊也就更加致命。
盜版危害大
深圳一家開發(fā)紡織服裝繡花軟件的公司耗時3年,耗資500多萬,開發(fā)出一套很受市場歡迎的電腦刺繡軟件,每套零售價2萬元。然而,這套軟件在市場上銷售僅幾個月,就有非法盜版者將此軟件解密,并發(fā)布到網站上,有償下載,下載收費僅200元。
苦心開發(fā)的軟件遭盜版,對于這家只有近400名員工的軟件企業(yè)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該企業(yè)被迫組織反盜版隊伍,對網絡盜版情況進行調查,結果令該公司上下深感震驚。目前,不僅僅是個人網站、非知名網站成為侵權盜版的窩點,就連兩家全國知名的紡織類網站,也可下載盜版軟件。據調查,截至2004年6月18日,在第一家網站,用戶從該網站非法下載盜版軟件1084套;第二家網站非法下載2273套。僅上述兩家涉及非法侵權盜版的網站,就使該公司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更嚴重的問題是,對該企業(yè)實施侵權的網站,不是只此兩家,而是遍及全國10多個省市數十家網站。給該公司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難以估計。
同樣是一套刺繡專業(yè)軟件,從軟件公司購買需要2萬元,從網上有償下載,只要200元,用戶當然愿意買盜版。然而,盜版者和使用盜版者忘了,如果大家都使用盜版軟件,開發(fā)軟件的動力從何而來?如果盜版軟件泛濫于市,首先倒下的將是剛剛站起來的縫機軟件開發(fā)企業(yè)。
維權難 呼喚立法保護
2004年4月份,深圳一家專業(yè)軟件公司的法務主管,發(fā)現全國52家知名和不知名的網站上,未經授權,公然有償下載和發(fā)布出售該公司的軟件。公司在對侵權網站進行訴前證據公證后,向有關部門投訴,要求立案查處。然而,在長達兩個多月的投訴期間,案件毫無進展,案件至今仍然懸而未決。實際情況表明,對網絡環(huán)境下的盜版侵權案件,無論是司法部門還是行政部門均無法單獨解決。所以,為打擊網絡軟件盜版進行全國性立法就顯得更為必要。
深圳華怡電腦機械有限公司歷經4年半,最終打贏了一場軟件盜版侵權官司。該公司投資500多萬元,成功開發(fā)出電腦繡花制版軟件系統。1997年6月24日,公司獲得國家版權局頒發(fā)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然而,早在1997年1月8日,該軟件的盜版版本就已經在市場上公然出售。
華怡公司向侵權人索賠30萬元。然而,4年半的官司打下來,法院最終判決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2萬元。但因被告破產,這12萬元最終也打了水漂。該公司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今后再也不打類似的官司了,因為該公司為此案搭上的人工費、訴訟費,已經遠遠超過了賠償金額。
雖然正版和盜版,如同陽光與陰影一樣不可避免,但盜版者的猖撅和訴訟成本之高,還是令一些為下游服裝企業(yè)研究開發(fā)軟件的縫機企業(yè)只能打掉了牙往肚里咽。
相對于國外軟件擁有的健康法則環(huán)境和雄厚的資金實力,民族軟件業(yè)尚是一個剛剛降生的嬰兒。如果沒有政府的扶持、民眾的支持,我們的縫機軟件開發(fā)企業(yè)不僅不可能成長壯大,而且隨時都面臨夭折的命運。打擊盜版,特別是網絡盜版,保護自主知識產權,保護民族軟件業(yè),已成為立法,行政執(zhí)法和司法機關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