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新滬商”促使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 繼國務院頒布鼓勵、支持、引導非公經濟發展“36條意見”之后,上海市政府已出臺了相關實施意見,即公眾所稱的上海“非公經濟38條”。
近年來,上海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總體上看,上海目前的所有制結構與全面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提升上海經濟活力的要求還有不相適應之處。民營經濟存在著規模偏小、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足,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等問題。社會各方都必須認真貫徹落實“36條”、“38條”,給個體私營企業更多關注和實質性的鼓勵、支持、引導,才能促使上海民營經濟加快健康發展。
上海是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發源地之一。“上海商人”曾經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作出過突出貢獻。新時代呼喚“新滬商”;上海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著力構建和諧社會,都需要大批“新滬商”發揮重要作用。為此,本報從今天起陸續發表記者采寫的“促進上海非公經濟發展”系列報道,也歡迎廣大讀者就如何發展“新滬商”隊伍、發揮“新滬商”作用發表意見。
在日前本報舉行的“上海·民企沙龍”活動中,一些上海和外地民營企業家提出一個問題:當前,全國民營經濟如山花爛漫,新浙商、新蘇商、新皖商、新閩商等紛紛大展身手,何時上海也能成批涌現富有海派特色的“新滬商”?
“新滬商”,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仔細分析這個概念的背后,能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
比照“新浙商”應有“新滬商”
一本名叫《推動力》的藍皮書,正在上海許多民營企業中流傳。這本書以浙江省民營企業的大量事例,深入探討了浙江民營經濟崛起的原因及其對拉動經濟、促進社會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的巨大作用。滬上不少民企從中得到啟發,并發出了疑問:比照“新浙商”,為何沒有“新滬商”?
他們指出,上海的民營經濟,與“新浙商”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許多著名上海民企負責人,如郭廣昌、陳天橋、盧偉光、張文榮,原籍都為浙江。不少企業還是先在浙江創業,然后再轉到上海,像安信地板、杉杉服飾、騰達股份、華東電器等等。
但是,由于所處地域不同,卻造成了“新浙商”與上海民營企業的諸多不同。
譬如,“新浙商”的生意經,稱得上包羅萬象,經營的范圍更是五花八門,大到投資幾十上百億元造汽車、造鐵路、包機場,到海外購買成千平方公里森林,小至置一臺老沖床、注塑機在家里生產螺絲墊片、塑料鈕扣,應有盡有。這種現象,在本土上海民企中就較難看到。在很長時間里,上海的個體私營企業,基本上集中在五大類,兩句話就可概括:餐飲服裝夫妻店、中介儀表房地產。
又如,“新浙商”的“抱團”現象非常明顯,他們往往以群體出現在新的區域,像上海的一些電器街服裝城,基本上都是浙商的“一統天下”,他們甚至在海外都抱團干事業,如意大利米蘭、巴西圣保羅的溫州城。這種情況,在上海的民營企業中也很難看到。
正在上海運作一個大規模發展計劃的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說,“上海是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早就有‘民資上海’的稱呼,應該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這一呼聲引起了強烈共鳴。許多民營企業家由此發出呼吁:“大力扶持、加快發展新滬商,打造屬于新世紀的‘民資上海’!”
“新滬商”應具備怎樣的素質
“滬商”,亦即“上海商人”,歷來不只是一個籍貫概念。翻翻上海地方志和各類典籍就可知道,上百年來在上海從事經營生產的大小老板們,絕大多數均來自五湖四海。因為,上海歷來是一個開放的城市,有“海納百川”的傳統特質。
現代“新滬商”,當然也首先應是一個全開放的概念:不論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還是來到上海創業的外地人、海歸人,抑或是原先在其他地區創業、“掘到第一桶金”,再到上海二次創業、發掘更大財富的,都可以列入“新滬商”的范疇。
那么,“新滬商”,又該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安信地板公司的董事長兼總裁盧偉光說,上海是一個面向海洋、面向世界的大都市。“新滬商”最大的特色,是要有魄力,向全國各地開拓,向世界各地開拓。
“新滬商”要有更強烈的科技意識。許多科技民企的掌門人都認為,上海的物質資源非常有限,但科技文化資源相當豐富,“新滬商”要更善于運用智力,以科技創新帶動其他資源的高倍增值。“今后,科技創新、自主知識產權,應成為‘新滬商’的標志性旗幟。”
“新滬商”還要在企業文明方面下大功夫,使自己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全面楷模。生于浙江、學在上海,在滬創業成名,卻又擔任著“新浙商”會長的上海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在不久前舉行的“民營企業家·上海產業發展咨詢會”上的發言,堪稱“新滬商”的“文明宣言”。他提出,上海要大力推動“質量上海”、“標準上海”、“信用上海”的建設,而所有在上海創業、發展的民營企業家,都應該成為質量上海、標準上海、信用上海的身體力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