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何以實現“三級跳”
- 2002年,金壇市在全國百強縣排名中名列第67位,2003年是第53位,2004年則成功躋身“50強”———金壇猶如一位運動健將,三年來在全國百強縣排名中,位次躍升了17位。查看三年來全國百強縣排名表,像金壇這樣位次迅速“躥高”的縣,是絕無僅有的!
金壇何以能實現這樣的“三級跳”?金壇市委書記徐惠中說,如果要說有什么“制勝秘籍”,那就在于金壇打好了自己的特色牌。“是特色產業的迅猛發展拉動了金壇經濟大車一路前行。”
金壇找到了“金壇子”
金壇這個名字,使人一下子想到財富。但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金壇并不是“金壇子”———與蘇南發達地區相比,金壇的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盡管金壇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地下鹽礦,已探明的鹽儲量約為163億噸,鹽的品質之好,也在國內首屈一指。但這一“金壇子”多年來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利用。當然談不上借此發展特色產業。
從去年開始,情況改變了———“西氣東輸”需在長三角建大型儲氣庫,金壇成為修建儲氣庫最理想的地方:鹽礦開采后,留下的大型洞穴可以作為儲存天然氣最理想的“庫房”。金壇市遂果斷與中鹽總公司、省鹽務公司合作,共同投資2億多元,于去年下半年建成了年產60萬噸、世界頂級水平的鹽硝聯產生產線。投產當年,金壇鹽業就在全國同行業中實現了三個第一:人均產量第一,人均利稅第一,技術裝備水平第一。今年,一條年產120萬噸的鹽硝聯產生產線又已開工建設,投產后金壇將形成年產200萬噸固體鹽、100萬噸鹵水鹽的規模,在亞洲名列第一。目前,金壇鹽已經通過日本的技術檢測,日本將從2006年起,每年向金壇購買20萬噸高檔食用鹽。全國規模最大的食用鹽配送中心已接到大量訂單。鹽化工基地建設也已拉開大幕……鹽業已成為金壇潛力無窮的特色產業。
老牌特色產業風頭更勁
服裝業是金壇人傾20余年心力磨出的一把利劍。
目前,金壇共有400多家服裝企業、4萬多產業大軍、2000余款名優服裝,年銷售量達72億元,占全市工業比重的35%左右,已經捧回了“中國出口服裝制造名城”金字招牌,是金壇第一優勢產業和富民產業。
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傳統的服裝業技術含量較低,如果滿足于小富,這一產業也完全可以繼續生存下去,但想有大的發展就困難了。金壇人顯然沒有停留在“小富即安”的層次———記者在金壇采訪時了解到,金壇啟動了“服裝產業升級工程”,致力把“服裝大市”提升為“服裝強市”,而且收到了顯著成效:一是外向化程度大大提高。目前全市428家紡織服裝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達118家,93家企業擁有自營出口權,其中自營出口超億美元的1家,超1000萬美元的6家。二是裝備水平大大提升。進口設備已占全行業的80%,兩年來全行業技改投入超過10億元。三是產業結構趨向合理,上下游產業配套日趨協調,已經形成梭織、針織、輔料、印染、繡花、包裝整理于一體的服裝產業鏈。
農業產業越來越“特”
金壇是農業強縣。如今,這一農業強縣更以其特色產業而蜚聲大江南北:———特種水產呈現出“國內領先、享譽港澳、帶動三產”的局面。“小群體、大個體、生態型”河蟹健康養殖成為全新的水產養殖模式,在港澳,長蕩湖螃蟹的聲譽已與陽澄湖大閘蟹齊名,去年銷售到香港的河蟹達100多噸;蟹池套養、輪養青蝦、鱖魚等生態養殖模式,牢牢確立了金壇特水養殖技術在國內的領先地位。
———金壇已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集約化、工廠化的生產格局基本形成,深加工能力也在華東地區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