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四大現象看浙江紡織業何去何從
- 五月中旬,美國、歐盟先后對中國紡織品啟動“特保程序”在中國紡織業占據要地的浙江紡織業將何去何從?———
最新消息
要求就T恤和麻紗兩類紡織品的進口問題與中方進行正式磋商歐盟啟動兩類紡織品“特保”
歐盟委員會27日宣布,已經要求中國方面就T恤和麻紗兩類紡織品的進口問題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進行正式磋商,從而啟動了對這兩類紡織品的“緊急特保”程序。
根據世貿組織相關規則,中國與歐盟的磋商期將為15天。而且,在歐盟提出正式磋商的請求后,中國方面必須將上述兩類紡織品出口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否則歐盟將單方面采取設限行動。
不過,歐盟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歐盟希望能在15天的磋商期內與中方達成相互滿意的協議。
5月17日,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以今年第一季度歐盟從中國進口的T恤和麻紗增長過快,且擾亂了歐盟市場為由,建議歐盟授權其與中國方面進行正式磋商。為了緩解紡織品爭端,中國于5月20日宣布從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種紡織品的出口關稅。在這些產品中,多數產品的稅率比原來提高了4倍。
有關人士指出,今年前3個月部分中國紡織品出口出現快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是一些發達國家未能在過去10年根據世貿組織相關協定要求逐步開放市場,而把70%的配額保留到最后一刻。
中國紡織業的煩憂一直插曲不斷。今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剛剛解除,中國紡織品出口企業還未從解除禁錮后的欣喜中消退熱情,4月4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正式宣布,決定對部分原產于中國的棉制針織襯衫(TC碼3387339)、棉制褲子(TC碼3477348)以及棉制和化纖內衣(TC碼3527652)等三類紡織品自動發起紡織品特保調查。
僅隔兩天,歐盟公布了針對中國紡織品的特別限制措施行動指南,即預先設定中國紡織品的增長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旦中國的紡織品進口超過這一“尺度”,隨即啟動特保調查。5月13日和18日,美國先后宣布對中國的七類紡織品啟動“特保”。同期,歐盟對包括T恤、套衫、男褲、外套、襪子、女外套和胸罩等中國九類紡織品的“特保”調查已然跟進。
5月20日,財政部宣布從6月1日起,將對中國出口的74種紡織品提高關稅稅率,其中大多數產品關稅稅率提高了4倍多。在“特保”和提稅雙重火力的夾擊下,作為在中國紡織業具有地標象征的浙江省,“25%的紹興紡織企業生產線已停工”,“紹興紡織企業裁員已達5%-10%”等消息不斷爆出。
在中國紡織業占據要地的浙江紡織業將何去何從?他們將如何化解困境,面對這場或許剛剛開始的紡織品貿易惡戰呢?記者從5月25日至5月28日,先后輾轉杭州、紹興等地實地調查浙江紡織業的現狀。
調查
現象一 企業加班加點搶在6月前出貨
網上流傳的“25%的紹興紡織企業已經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紹興紡織企業裁員已達5%-10%”的情況并沒有得到紹興縣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官員的認同。“企業受到的影響肯定有,但是像這樣的數據我們不知道是從哪里來的,也是不太可能的。到底有多少企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還要實地摸摸情況。”紹興縣外經貿委外貿科科長沈東風向記者表示。
5月27日,當記者從杭州趕到紹興時,紹興縣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以下簡稱紹興縣外經貿局)外貿科科長沈東風正準備下到企業“了解情況”。“我們也很想了解到底是不是像有些媒體說的那樣。”沈東風告訴記者,自去年12月29日海關總署出臺對部分紡織品出口征收從量稅的政策后,紹興縣涉及的產品出口量僅占全縣出口總量的5%。1-4月份涉及的出口產品僅占出口總量的4.6%。
記者在紹興縣外經貿局的公示牌上看到,今年紹興縣計劃自營出口總額為40億美元,到4月份已累計完成10.3928億美元,同比增長19%。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年計劃為3.65億美元,4月累計完成9593萬美元,同比增長96%。而今年1月份,紹興縣紡織品出口增長高達38%,與浙江省持平,但仍比全國高出25個百分點。
究竟有多少紡織企業在“特保”、提稅壓力下“倒下”?記者在紹興柯橋經濟開發區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位于紹興柯橋柯西工業區的紹興天圣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廠房內,近1000臺無梭織機每周七天全馬力“開工”。“我沒有聽說有停產的事情,倒是周圍的幾個企業都在四處招人。”據天圣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朱建農介紹,不少企業目前都在加班,裁員和停產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裁員也是企業提高工作效率后對人員的精簡,而非因為此次特保、提稅帶來的后續反應。
記者在相隔不遠的紹興縣服裝工業園里看到,年初新張的浙江意希歐服飾有限公司上下兩層的廠房內,工人正在成堆的牛仔褲中加班加點“趕貨”。負責計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貨要在5月底前趕出來,“有2萬條牛仔褲要出口到意大利。”
“裁員?怎么可能!現在忙得做都做不完,要裁人也是要等到7月份再看的呀!你去車間里看,幾乎家家都在加班加點要搶在6月以前出貨,好盡量減少損失。現在看影響還不明顯,到7、8月份應該比較難挨。”一位從杭州蕭山前來洽談業務的銷售代表對停產的傳言極其詫異。
現象二 買賣雙方交投謹慎
5月23日,在美國宣布對我國7類紡織品實行特保之后的第五天,由72個美國買家組成的“美國紡織買家中國采購會”開進杭州元名都大酒店。這個“特保”之后首個來華大型采購團受到媒體前所未有的關注,但持續兩天的采購會“看的多,買的少,真正下單簽約的更少”。
據中國貿促會杭州分會的工作人員透露,采購團原計劃年采購包括紡織、成衣和服飾在內的1億美元產品,實際上,此次意向簽約的只有786萬美元,正式簽下訂單的僅有120.6萬美元。
“大家接單的時候都很小心,基本上8月以后所有受限產品的單都不接了,即使接也是非配額產品。”杭州萬事利進出口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蔣康松告訴記者,去年出口達3500萬美元的萬事利,今年受特保和提稅影響,“起碼有500萬美金沒了。”
以嬰兒裝為主打出口產品的萬事利此次涉及產品達30%-40%,占出口總量的近六成,這部分的損失已“全部抵銷了”應有的利潤收入。杭州漢龍威爾服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鴻貴估計,漢龍威爾的受限產品成本由此上升了25%,有些訂單“會成為負數”。“這取決于你面對什么市場,如果你走日本市場,幾乎就沒有什么影響。”。
現象三 受限企業日子難熬
5月26日,在紹興縣外經貿局召開的“紡織企業積極應對座談會”上,去年出口達8000多萬美元的華港染織有限公司高層算了一筆賬,僅今年1-4月,華港就多交了138萬美元的出口關稅。“我們這樣的大企業還能扛著,那些小企業就很難講了。”
即使是大企業,在特保和提稅的交錯出臺下也有些自身難保。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受此次特保影響較大的地區是江蘇、山東等地,這些地方是產棉大省,受到的沖擊最大。同時,一些生產受限產品的企業受到的打擊猶如雨天雷擊,瞬間倒閉并不是沒有可能。
以寧波一家頗具規模生產襯衣的企業為例,該企業日產襯衫5萬件,實行提稅政策后,三個月內就要虧掉一個億。在江浙一帶,做紡織是個看上去不錯又能賺錢的行業。不少人以3萬元7臺的低成本買幾臺織機,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收回成本。這樣的創業故事激勵不少人紛紛跳進這股“紡織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