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機浮現--促企業關注北方
北京作為北方的中心城市,在服裝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4年年底,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提出了《促進北京時裝產業發展 建設“時裝之都”規劃綱要》,更體現出政府對產業的重視。
“在北京將服裝產業定為都市產業之后,與其相關的多個行業也都把服裝產業作為自己一段時間內重要的關注點。如房地產業投資服裝市場、媒體加大了對服裝產業的報道力度、服裝學院的一些專業招生時甚至達到了千里挑一的火爆場面……共建‘時裝之都’已不單單是政府行為了,更是一個全社會參與的過程。”在前不久于北京舉行的北方縫制設備需求分析與BISMA2005總結會上,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開發中心主任牛金鐳介紹說。
北京提出要建設世界“時裝之都”的奮斗目標,具有一定的基礎和條件。首先,北京的城市生活水平和居民消費能力在北方乃至全國均居前列。有關數據顯示,2003年北京市穿著類商品零售總額為210.6億元,占全市社會商品零售額1916.7億元的11%,如果按1492.7萬常住人口計算(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最新人口統計報告),每人一年在服裝消費上將花掉1400多元。較高的消費需求拉動了北京的服裝市場,使一批區域性知名品牌和中國名牌脫穎而出,而且也吸引國內外的著名服裝品牌生產、營銷到北京落戶發展。目前北京年銷售額過億元的服裝企業已有20多家,力爭到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達到30家,5億元以上的企業10家,10億元以上的企業5家。
牛金鐳主任說:“北京市內不以生產型的服裝和紡織企業為主,但巨大的消費市場又離不開產業基地,以及出于市場對服裝生產企業快速反應的要求和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等原因的考慮,北京城市建設將根據區域發展和布局規劃,加大產業布局調整。”據了解,北京將對周邊具備一定發展服裝產業條件,并已有規模的平谷、密云、通州、順義、大興、延慶地區,要重點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在北京形成各具特色的六大服裝產業基地。
服裝產業基地的形成,則為縫制機械行業帶來了機遇,創造了縫機銷售的市場空間。
服裝產業基地要以規模聚集、產業配套為重要特征.在會集一批規模相當、裝備先進、管理規范的服裝加工企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產業鏈上各環節相互配套的功能,建立面料、輔料、包裝等方便快捷的配送體系,充分發揮園區的聚集效應和配套功能。因此,不少縫制設備企業、經銷商都非常看好今后的北京市場。一位曾在河北廊坊經營,如今回到北京發展的縫制設備經銷商說:“北京的五環以南包括周邊河北省的部分地區,將形成一個服裝業中心。不久的將來,北京就將同時擁有6個大型服裝市場。從總體上來看,現在的長三角經濟圈里,服裝服飾業‘產在江、浙,賣在上海’,而北京就將在‘大北京經濟圈’中扮演一個類似于上海的角色,這也正是公司決定回到北京發展的重要原因。”
從目前服裝行業發展的現狀來看,企業還面臨著民工荒帶來的一定壓力,以及產業鏈將更加細分,包括設計、營銷、生產等環節。對此,牛金鐳主任肯定地說:“民工荒的解決,不是靠簡單的培訓,將農民變成民工能夠解決的,這需要靠設備生產廠家對設備的創新和開發。縫制設備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滿足服裝企業的工藝要求,把大量人力從手工上解放出來。如今,當傳統產業遇到問題時,便是給我們的設備制造企業提供了機遇。”
近年來,北方各省服裝加工企業更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除了北京的幾大產業基地以外,河北、天津、內蒙、東北地區、山東的青島、煙臺等服裝加工基地也發展迅速,中國服裝產業已經開始北移。最近一組數字顯示,天津、河北的服裝生產總量增長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