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紡織品向跨行業多領域發展
第五屆功能性紡織品及納米技術應用研討會在京召開
功能性紡織品向跨行業多領域發展
本報訊(記者; 姜國華); 隨著紡織科技的進步,我國功能性紡織品開發和應用除了在紡織領域外,正在向化工、輕工、交通、軍事、醫學、保健、建筑等多行業、多領域、多學科方向發展。這是5月26日~28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功能性紡織品及納米技術應用研討會上,與會技術專家和企業代表們的一致共識。
近年來,我國通過不懈的努力與積極合作,在功能性纖維、紡織、服裝、染整、家紡等領域有了新進展,很多生產企業已經將部分科研成果產業化。目前,功能性紡織品在國防、化工、軍事、建筑、醫學、航天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成為專家們研究的主要課題。在為期三天的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天津工業大學、西安工程科技學院、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中國保健協會、清華大學、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學、青島大學等33家單位的知名教授、專家以及企業代表分別從不同的領域角度,詳細介紹了他們在功能性紡織纖維和功能性紡織新原料的原理、性能、加工技術及新品開發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內容涉及膜結構建筑和織物膜材料、高效負離子遠紅外復合粉在滌綸短纖中的應用、蓄熱調溫阻燃纖維的制備與性能、變色纖維材料的研究進展、功能性紡織品性能評價與認證、復合功能纖維和織物的研究與開發新途徑、PCM在智能保溫服裝上應用的可能性和后續研究重點、防微波纖維的屏蔽性能研究、二氧化鈦光觸媒在紡織品中的應用等等。
研討會上,具有產生負離子、阻燃、防紫外線、抗菌、香味、變色、免燙、易護理、電磁屏蔽、遠紅外、納米光催化、智能紡織品方面的最新研究成為新熱點。據專家介紹,將磁性材料和紡織纖維有機結合,開發出的磁性纖維和織物具有人體保健和治療的功能,目前我國采用共混紡絲方法開發磁性纖維的技術已經日漸成熟,下一步將在纖維結構和磁工藝進行改進。具有光、熱、電等致變色性能的變色纖維材料是近年來迅速發展、極富生命力的高技術功能纖維,可廣泛應用于紡織品、日用品、特種感光材料和信息儲存材料領域,開發新型變色纖維材料、變色織物等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東華大學恒逸研究院采用自行研制的防塵螨整理劑開發的具有防塵螨和抗菌雙重效果的防塵螨抗菌粘膠長絲,以及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將特定的防塵螨整理劑經特殊處理后添加到腈綸紡絲原液中進行共混研制開發腈綸纖維等方面進行的探索和研究,受到了與會代表的關注。
研討會上,采用什么標準、什么方法來評價鑒定功能性紡織品的功能,也是研討中的一個重要話題。中紡標檢驗認證中心、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香港理工大學多家單位從功能紡織品的性能評價和認證,織物抗菌性能和紅外管理特性的檢測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
針對功能性紡織品的研究和應用向多領域跨行業的發展趨勢,與會有關專家指出,目前,在功能性紡織品領域還存在不少問題,如有的技術還達不到產業化要求,有些新型功能性紡織品缺乏統一的檢測標準,研究中的有些技術難題僅靠紡織業還難以解決等等。提升功能性紡織面料后整理技術,目前國內印染助劑品種偏少、超前開發不夠,要不斷借鑒國外經驗,重視產品開發的超前意識,把握消費者的消費動向,做到整理助劑與印染產品的開發聯手合作,將有助于功能紡織品從質量到品種的同步發展。
本屆研討會由中國紡織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北京紡織工程學會、天津工業大學改性與功能纖維天津重點實驗室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