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企業理性面對中歐協議
- 經過長達10個小時的漫長談判,中國和歐盟6月11日凌晨在上海就解決紡織品貿易問題達成一致,從而避免了雙方紡織品貿易摩擦的進一步升級。消息傳來,中國的紡織企業都松了一口氣——盤旋在他們頭上一個多星期的貿易戰陰影終于散去,同時他們更加理性思考自己的未來發展之路。
“這是一件好事,貿易戰對雙方都有害無益。”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幅總經理吳忠說,“現在,我們企業至少可以放心了。盡管還不清楚細節,但可以肯定,歐盟這個大市場的門還是敞開的。”
上海的華源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紡織服裝出口集團,去年出口額為17億美元,有近5萬人從事紡織品生產。集團副總裁錢鋒說,這次新協議的達成,為國內紡企提供了一個比較穩定、有序的貿易環境,大大消除了近來業內普遍存在的不確定感。
廣東省紡織協會副會長周天生說:“企業都歡迎協議的達成,這也說明了國際貿易永遠是向著減少貿易摩擦的方向前進。”
在過去的兩個多月里,中國與歐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已給中國紡織業造成巨大損失。在珠三角地區,以生產牛仔布料聞名的廣東佛山市西樵鎮,海外訂單量比去年同期下滑了一半,不少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停產倒閉,利潤也大幅減少。
華東江浙一代,遍布著幾千家紡織企業。由于害怕歐盟政策的變動,浙江紹興、湖州等一些有實力的企業近一段時間已不敢接單,或只接小單,企業處于半開工狀態。而一些小工廠要么不去碰設限的產品,要么通過中東等其他市場進入歐美。
中國同歐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對雙邊業界而言,毫無疑問是個“雙輸”的結果。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專家趙玉敏說:“對于歐盟而言,如果一味對中國紡織品進行打壓,受損害的不僅僅是中國國內的紡織品生產企業和正常的雙邊貿易機制,而且還有他們本國進口商和零售商的利益。”
趙玉敏表示,歐盟是全球高檔紡織品和成衣的最大出口商,許多歐盟成員國內的服裝產業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從中國進口紡織品。在整個利益鏈中,中國紡織品制造商只有10%的利潤,90%的利潤都屬于品牌擁有者、批發商、分銷商、零售商等各個環節。
在經歷了多次波折之后,中國企業對國際市場的態度日益成熟。如何理性看待國際貿易規則、開展良性競爭成了大多數企業最關心的話題。
作為一家年出口總額2億美元、銷售市場遍及歐美發達國家的大型港資企業的銷售負責人,吳忠就對這一問題表示擔心:“中國企業能否利用好國家爭取來的這個良好時機,解決出口過程中的惡性競爭、價跌量增問題,還很難說。我們真的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