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保護不利于發達國家紡織業發展
- 日前,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發布名為《紡織品與服裝協議(ATC)漏洞研究》的最新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警告說,如果發達國家繼續堅持過度保護的政策,“最終可能導致本國紡織服裝產業徹底崩潰的局面”。
這份權威報告指出,一體化進程長達十年的過渡期,為發達國家的紡織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但由于ATC協議自身存在漏洞,以及發達國家利用這一漏洞對自身產業的過度保護,成為近期紡織品貿易摩擦不斷涌現的源頭。
發達國家“曲線救國”導致本國紡織業變成“溫室中的花朵”
據了解,ATC協議是為了代替此前以紡織品貿易配額體制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纖維協定》。ATC協議從1995年開始正式實行,該協議規定了在1995年至2004年共10年過渡期內,全球紡織品貿易分四個階段逐步取消配額。
根據ATC協議,設限國在前三個階段分別對相當1990年進口額16%、17%和18%的產品取消數量限制,而將49%的產品放在最后一個階段。這種分階段逐步放開配額的目的在于緩解配額一次放開,給發達國家國內產業帶來的巨大壓力,為發達國家產業調整與發展提供空間。
報告指出,將半數的配額在最后一個階段放開,這顯然不利于緩解紡織品在配額取消后大量進口的沖擊,從而使國內產業在最后階段面臨更大的挑戰與考驗。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3月即配額放開的第三個階段末期,發達國家仍然保留了大量的配額,這相當于將30%的配額量安排在已經一體化階段取消,而將70%的配額保留在最后,且其中大部分是市場銷售緊俏類別。這種安排無疑給發達國家產業帶來前期的寬松和后期壓力的加大,同時也擴大了配額最終取消給進口激增帶來的影響。
“這種前緊后松的安排模式勢必造成發展中國家翹首企盼,等待配額一朝放開的時機大有作為,也最終成為了貿易摩擦的導火線”。報告認為,ATC進程的如此安排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公平競爭強烈呼聲的壓力下和全球貿易一體化的潮流面前,一方面不得不做出相應的讓步與妥協來適應時代趨勢,另一方面又不甘心眼睜睜看到國內的產業遭到極具競爭力的發展中國家產品的侵襲而走出的“曲線救國路線”。但正是這種做法導致了進口國產業成了“溫室中的花朵”。
協議安排暗藏“漏洞”
由于ATC規定一體化放開配額的百分比,是以所有列在其附件清單中的產品為基礎,并不專門針對設限產品。因此,清單中包含有大量原本不受配額限制的產品。報告認為,“這種明顯的漏洞,為發達國家在執行一體化過程中留有回旋余地。”
在第一階段中,所有的設限進口國均實現了他們在此階段的解禁承諾,放開了既定比例的配額量。實際上,在這一階段中只有一個國家放開了一個設限產品的配額,即加拿大解禁了工作用手套的配額限制。
這種名不副實的做法卻合理存在于ATC的一體化進程中,其原因何在?報告揭示,仔細查看ATC所列產品的清單就會發現,清單中包括原本不受配額限制的產品。設限發達國家巧妙地利用了這一捷徑,在第一階段中首先將這些產品納入一體化。這樣不僅能夠保護國內同類產品的產業,而且又兌現了一體化承諾。因此,第二階段的一體化同樣是如此這般實現的。
此外,發達進口國在仍受配額限制產品的年進口數量上也沒有按照ATC協定的規定增長率增加對配額限制產品的進口。歐、美、加只在ATC協定執行的最后階段超過了6%的增長率,而距原來規定的年增長率6%為基礎,逐年遞增的增長率還相差甚遠。以第一階段為例,進入美國市場紡織品配額實際上只增長了1.29%,歐盟配額增長了1.26%,加拿大為1.97%。
報告評論認為,發達進口國并沒有實現如期按步驟放開配額的承諾,而是別有用心地放慢一體化的腳步。
一體化執行滯后 過度保護導致產業“缺鈣”
ATC協定只規定了每一階段產品配額取消的比例,在符合規定比例的條件下,每個進口國可自主決定各階段取消的具體產品。取消產品目錄須包括以下四組產品:毛條及紗、機織物、紡織制品及服裝。
報告指出,在協定執行過程中發達國家放開限制配額時,以保護本國紡織業為原則,十分小心地首先放開了低價產品的配額,而將大量高附加值產品放在最后以保護其國內高附加值的紡織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