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印度反傾銷案 四川外貿暴露三大弱點
- 6月11日,我國與歐盟就解決當前紡織品貿易摩擦問題達成一致。作為此次協商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歐盟承諾,終止對10類中國紡織品的調查。這一承諾,使雙邊貿易摩擦的蔓延趨勢得到遏制,“貿易戰”的硝煙漸漸消散。
頗具戲劇效應的是,由于種種原因,雖然紡織品歷來是四川出口大項,但省內相關產業并未在這場規模空前的貿易摩擦中受到太大沖擊。同期發生的兩起并不起眼的印度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僅有4000萬美元,卻讓四川紡織行業叫苦不迭。兩場貿易紛爭,讓眾多外向型企業嘗盡了酸甜苦辣,省內各界對公平貿易和外向型經濟的關注度空前高漲。
2002年,幾家省內生絲出口企業在廣交會上采取超低價方式報價,爭取訂單,導致該屆廣交會上中國出口生絲競相殺價,直接導致印度針對中國生絲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我省對印度生絲出口此后基本處于停滯狀態。今年,印度卷土重來,又先后對粘膠長絲、綢緞兩種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數據顯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蠶絲生產國,80%以上絲綢產品用于出口,作為絲綢消費大國的印度是我國生絲和綢緞最大的進口市場,占我國坯綢商品出口份額的37%。作為絲綢四大主產省之一的四川則是我國紡織品原材料的主產地,栽桑養蠶是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各地絲綢產業屬地方支柱。這次反傾銷涉及四川22家企業,涉及金額占全國的1/5,同時還危及我省絲綢行業近300家企業、15萬從業人員的就業問題,嚴重影響我省250萬蠶農的收益。
省內專家指出,“繭好于絲,絲好于綢,綢好于服裝”的四川紡織品產業格局在印度反傾銷和歐美設限過程中顯露無疑。在印度反傾銷案中,四川可能成為最大的受害者———2002年生絲遭遇反傾銷后,四川的蠶桑種養正逐漸恢復,再這樣折騰一下,廣大蠶桑主產區很可能會出現大規模壓繭毀桑的局面,從而給我省這一優勢產業帶來沉重打擊。
事實證明,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道路上,我們培育一個優勢產業很難,但對手要打擊我們的一個優勢產業卻很容易。忽視公平貿易環境,后果將十分嚴重。
總結入世后四川的公平貿易環境,省商務廳一位公平貿易官員指出四川外貿三大弱點:一般貿易占比太大,77%容易招致貿易摩擦中殺傷力最強的反傾銷;出口額當中國有企業所占比例極高,大致在70%以上,體制差異太大,難以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出口市場過于集中。
據透露,印度對生絲采取反傾銷措施后,我省也曾設法解決這些問題,但收效甚微。以絲綢為例,最近幾年,上海等地的同類產品已開始向歐盟等注重品牌的市場發展。而我們的企業還難以做到這一點,
印度反傾銷立案后,記者先后與部分生產和流通企業取得聯系。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表示,只能進行產品轉型和退出國際市場。大企業也表示,應訴十分艱難。對中小企業來說,原因大多數一年的外銷利潤甚至難以支付打官司所需律師費。大企業應對起來也很困難。客觀上講,產品缺乏附加值、品牌建設滯后,作為原材料基地的角色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在國際貿易中所處的地位自然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