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機械業科技創新狀況調查報告
- 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經歷50多年的不斷成長、發展,經歷了從引進、吸收、消化的傳統產品仿制到企業不斷自主創新的產品研制階段,逐步實現了我國縫制機械工業的調整、轉型、升級,目前已形成較具實力的零部件配套和整機產品生產體系,整個行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在當前行業形勢較好的條件下,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發展能力、企業核心競爭力等處于一個什么狀況,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當前推進行業科技創新工作較為緊迫的任務。為此,協會秘書處對行業33家整機、18家零配件共51家行業骨干生產企業的科技創新與實施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對近年來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等方面情況進行了歸納與分析,現把此次行業科技創新現狀調查情況闡述如下:
一、 調查基本情況
1、 51家企業的構成與規模
此次調研的51家企業(其中:股份制企業21家、民營企業16家、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6家、中外合資企業5家、外商獨資企業2家、集體企業1家)均為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單位,約占整個行業企業總數的10%。其中所調查的整機企業包括:上工、標準、飛躍、中捷、寶石、杰克、通宇、北方天鳥、惠工三廠、上海服機、上海威士、上海佳田等;零部件企業包括:寧波大鶴、寧波雙海、寧波德盛、上工零件總廠、重慶零一、蘇州菀坪零件、浙江金勾、浙江方正、標準張家港等。這些企業均為行業里較具規模和實力的骨干企業。從調查數據看:51家企業總資產達798 000萬元,其中資產過億的有16家,超過5 000萬元的共有23家,超過1 000萬元的共有43家,基本涵蓋了行業里的大中型企業;51家企業2002年工業總產值達731 242萬元,約占全行業工業總產值的50%;51家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為28 068人,技術人員總數為3 770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13.4%。以上數據充分表明了上述51家企業有著較高的行業和生產集中度,代表著行業科技與生產的最高水平,對它們現狀的調查足可反映出整個行業的科技創新狀況。
2、 調查內容
此次對51家企業從科技人員數量、產品研發機構設置情況、企業近兩年新產品投產情況、技術創新費用投入情況、技術創新制度建立情況、與社會科研力量合作情況、擁有產品專利情況、產品研發與創新方向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基本情況如下:
(1)技術人員數量:51家企業技術人員總數為3 770人,占職工總數比例為13.4%,其中比例最高的為35.4%,最低的為1.7%;工程技術人員總數為1 820人,占技術人員總數比例為48.2%,其中比例最高的為91.5%,最低的為19%。
(2)產品研發機構設置情況:51家企業中有45家企業設立了相應的技術中心、技術開發部等科研機構,占企業總數比例的88.2%,其中:標準公司建立了國家級技術中心,上工、飛躍、中捷建立了省市級技術中心,寶石、杰克等企業建立了市級技術中心。45家企業技術機構科技人員總數為1 638人,企業技術部門科技人員最多的高達204人,最低的為3人,有12家企業聘用了外方科技人員,其中:高工占總人數比例為9.3%,工程師占24.6%,助理工程師占21.3%,技術員占29.1%,外方人員占3.6%。
(3)近兩年新產品投產情況:51家企業均不同程度的加大了新產品的研制與生產。企業新產品投產最多的達數10件,最少的也有2件以上。51家企業近兩年新產品年產值占年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平均為28.9%,比例最高的企業達90%,最低的為2.82%。其中:比例超過50%的企業有9家,比例超過30%的企業有26家,比例超過10%的企業有39家。
(4)技術創新經費投入情況:49家企業2002年投入技術創新經費總額為35 429.8萬元,有2家企業為零投入。企業投入經費最高的為5 500萬元,最低的為22萬元。其中:投入超過1 000萬的企業為11家,全部為整機企業,所占比例為22.4%;投入超過500萬的企業有22家,所占比例為44.9%;投入超過100萬的企業有35家,所占比例為71.4%。49家企業2002年投入技術創新經費總額占企業年銷售總額比例為7.6%,其中:企業比例最高的為26%,最低的為0.76%,比例超過10%的企業有13家。投入經費總額構成情況如下:
——技術與產品研發經費:投入總額為10 536.8萬元。其中:投入最高的為1 650萬元,最低的為5萬元。投入超過500萬元的企業有6家(上工、飛躍、杰克、中捷、天馬、高林機電),超過100萬元的有24家。
——技術改造經費:投入總額為20 026.2萬元。其中:投入最高的為3 800萬元,最低的為5.5萬元。投入超過1 000萬元的企業有6家(標準、飛躍、寶石、中捷、杰克、佳田),投入超過500萬元的有11家,超過100萬元的有26家。
——職工培訓經費:投入總額為1 284.8萬元,有9家企業為零投入。其中:投入經費的企業中,投入最高的為417萬元,最低的為1萬元。投入超過100萬元的企業有3家(杰克、中捷、通宇),投入超過50萬元的有6家,超過10萬元的有26家。
(5)技術創新制度建立情況:51家企業中有37家企業建立了針對技術創新的獎勵制度與有關措施,但只有少數幾個企業制定有較為完整的《科技創新管理制度和實施、獎勵辦法》,近80%的企業沒有成文的相關制度與實施辦法。
(6)與社會科研力量合作情況:51家企業中有25家與社會有關科研院校、研究機構在科技方面開展廣泛合作,占企業總數的49%。從合作情況看出,通過合作,企業彌補了自身科研實力不強的弱點,共同研制了許多新產品,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