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機械行業經銷商環節近期可能遇到的問題
風雨欲來,經銷商宜早作準備
連日來,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兩條新聞引起了縫制設備業界廣泛的關注。先是歐美“特保”的問題,緊接著,國內又出臺了一系列相關關稅政策,這些消息讓國內出口型服裝加工企業頗為頭疼。
在美歐的“特保”攻勢下,中國政府再次主動調高部分紡織品出口關稅。中國財政部新聞辦公室近日公布,自6月起對今年開征出口稅的148項紡織品中的39項調高稅率至0.5元/件~4元/件,調低其中3項至0.05元/件,同時取消了2項的征稅,而原本不征稅的亞麻單紗將被征以3元/千克的關稅。據業內人士分析,該措施主要是想化解中國紡織品屢遭美歐“特保”的局面,但同時,稅收的提高必然將加重中國出口企業負擔。
調高稅率的39項產品,在配額取消后對歐美的出口量都大幅提高,因而很容易遭到進口國的抵制。新稅率對出口企業的盈利有相當大的影響,對那些以低價接單的企業打擊更大。
那么在這樣的形勢下服裝設備行業的經銷商應當如何?
目前,在縫紉機銷售行業盛行這樣一種現象:不賒帳就沒有工廠愿意合作,要賒帳自己就面臨資金壓力和帳務風險,長此以往債務積壓問題日益嚴重。另一方面,中小型服裝加工企業因為沒有自主接單能力而只能代人加工,多方賒欠低成本運轉的方式存在著極大的隱患。這些綜合因素造成行業對市場變化的應對能力差,抗風險能力不強。調整稅率的政策,必然會迫使國內很多對外加工型企業將市場轉向國內,這對于上述中小型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在樣的前提下,縫紉機行業經銷商因為與生產企業之間復雜的債務關系,也把風險擔在了自己身上。
經銷商如何規避這些風險,以下一些措施希望能夠供大家思考。
首先,小型服裝加工企業可嘗試根據其年度定單狀況制訂結算周期?其次,與知名度高的品牌加工企業加強合作。再次,通過縫紉機銷售環節促進服裝企業之間的溝通與聯系。
綜上所述,后一階段國內服裝制造業將會遇到的生產資金壓力很有可能轉嫁給其銷售商。因此,經銷商必須密切注意自己中小型客戶的生產狀況,早作準備并隨時調整企業的經營策略,才能安全度過眼下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