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飛躍技術創新之道
置身氣勢宏偉的飛躍工業園區,人們在領略現代化生產線的同時,都會對一臺臺新型的縫紉機感到好奇。原本從人們視線消失的縫紉機,如今已“改頭換面”,不僅外型新穎美觀,而且具有多種附加功能。
這就是飛躍集團推出的“創新大餐”。從第一臺“飛躍”牌機電一體化多功能家用縫紉機,到國內第一臺自主研發的數控伺服系統;從業內第一個取得國債項目,到第一個建立智能化縫紉機創新開發平臺,“飛躍”端上來的每一道“高科技大菜”都閃爍著智慧之光,技術創新的“飛躍之道”更是令人回味悠長......
誰也不會想到,“飛躍”的創新之路發端于一次用自行車“請”工程師的故事。
為解決創辦之初技術人才嚴重缺乏的問題,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決定到集聚著全國一流縫紉機科研人才的上海找縫紉機研究所的領導商量,邀請專家幫助改進技術、開發產品,但由于沒有介紹信幾次都被拒之門外。一次打聽到研究所一位工程師要出差路過臺州椒江。邱繼寶滿是欣喜,回家等到那一天,便組織員工趕到輪船碼頭,經真誠相求,終于用自行車將工程師馱回到廠里———椒江市第二工業縫紉機廠———飛躍集團的前身。誰知一看廠房、設備太差,工人又不懂技術,工程師連連搖頭說,我們無法與你廠合作。又經 邱繼寶反復懇求,工程師提出了擴大廠房、添置設備的具體要求,表示如能落實這些要求,屆時來看后再說合作事宜。送走這位工程師,邱繼寶不但沒有泄氣,更看到有一線希望,立即著手報批土地,爭取貸款,建造廠房,購買設備。他日夜督促,在短短三個月內,1500多平方米的廠房和辦公用房就拔地而起,一批基本配套且較為先進的設備也配置到位。當邱繼寶再次把這位工程師請到工廠時,即被眼前所見驚呆了、感動了。于是1987年10月底,上海縫紉機研究所正式與邱繼寶的小廠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也正是這次合作,掀開了“飛躍”快速發展的嶄新一頁。
拓荒者的前面,一切都是新的:一年多的摸爬滾打,造就了第一臺“飛躍”牌高速包縫機,并受到市場的認可。當內衣外穿,發展針織軟料等能夠體現人們個性化的服裝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時,“飛躍”率先進入繃縫機領域,并嘗到了“頭口水”。1996年,機電一體化多功能家用縫紉機在“飛躍”誕生,被譽為中國家用縫紉機的一次革命,是一個劃時代的產品。1998年,多功能家用縫紉機首次出口日本,結束了中國縫紉機長期以來單向從日本進口的歷史。
“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就會永遠受制于人。”為此,飛躍人又走出了一條依靠自主知識產權搶占企業競爭制高點的道路。300多本專利證書接踵而至,這些正是“飛躍”進行技術原創的成果所在。
“飛躍”的創新可以說一發而不可收。2003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機電氣一體化自動開袋機、高速電子圓頭鎖眼機、高速電子花樣機等核心產品研制成功。“這標志著向歐美日一流制造水平發起了挑戰,走出了一條新型工業化之路,打響了‘中國制造’的自主品牌,使企業的產品結構和市場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國際各大縫制設備展覽會上引發了轟動效應。”集團總工程師張顯順說。美國縫制設備協會執行董事長Benton女士在參觀后為“飛躍”的速度和水平而深感驚訝。
好戲剛剛開場。隨著以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為重點所帶來的機電一體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使得傳統縫制設備制造業邁入了信息化時代。“飛躍”率先研制處于行業科技創新最前沿的工業機數控伺服系統,并成功實現了批量生產。此外,由“飛躍”承擔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智能化縫紉機創新開平臺于今年初通過專家驗收,并正式啟動。這對于研發大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共性部分對于我國縫制設備行業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具有重要意義。
“飛躍”還積極尋求與國外著名品牌的合資合作。去年年初就與新加坡雙星集團合資,收購美國“衣拿”技術,生產世界一流的服裝自動吊掛系統。今年3月16日,又與世界上品牌最響、技術最強、質量最高的德國ZSK公司進行合作,生產高端的電腦繡花機。這些創新的舉措將推動企業迅速占領世界高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