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宇公司總經理陳曉波談本土縫制設備
2005年,對于中國本土縫制設備企業來說可謂是一個從幕后走向幕前的一年。在今年短短的幾個月中,各大重量級的服裝紡織博覽會上本該由服裝企業獨享的“無限風光”,卻由于縫制機械企業的參與顯得絢麗多姿。4月通宇在海博會上舉辦《服裝企業如何運用創新思維提高經濟效益高峰論壇》的求真務實,傳遞給業界一個信息:2005年,中國本土縫制機械品牌新型營銷模式將隨著其產業提升全面展開。
但本土縫制機械品牌如何提升,新型營銷模式如何得以推動,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走訪了中國·通宇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波先生。
記者:近年來,本土縫紉機械產品檔次有了很大提高,眾多國產機型均可與國外品牌匹敵。然而,在許多具備一定規模的服裝企業中,國外縫紉機械品牌的占有率高達60%-70%。對這一現象,您如何看待?
陳曉波: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是服裝企業對國產縫紉機械的固有觀念,阻礙了其對本土縫制設備的購買。在人們的老印象中,國產機械的耐用性能比較差,斷針、漏油成為國產機的“死穴”。隨著本土縫制機械的不斷升級,產品的耐用性能已經達到國際標準,甚至本土品牌由于其高性價比,得到更多的國外企業的青睞。在國際市場上,國產縫紉機銷售一路看漲。但是,國人觀念的轉變并非一日之功,這更需要本土縫制機械產業自身的不斷升級以及通過各種渠道的大力宣傳。
其次,由于部分服裝企業走的是OEM的道路,所以可能會對加工企業的縫制設備品牌有所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國產縫制設備的銷售增長額度。
記者:您認為本土縫制設備高性價比已成為占領國際市場的重要因素,通過您對國際市場的考察,您對之有何認識?由于“中國制造”的價廉,是否會帶來國外市場對我國縫紉機品牌的遏制?
陳曉波:最近,我剛剛考察了巴西市場,總體來說,巴西服裝企業對縫制設備的選購較之國內更為理性。其購買考慮因素比重依次排列為,性價比、售后服務、品牌。可見當我們的產品在質量達到國際品牌的同等標準之時,我們的競爭優勢將更為明顯。
目前確實存在一些小企業低價銷售,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秩序。“價格戰”使企業陷入了微利的窄小空間,無力進行新產品的研發。為此,“通宇”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主攻中高端產品市場,并在深圳設立產品研發中心,通過機電一體化、智能化產品的不斷研發,來提高產品的高附加值。相信這種真正的高性價比才是我國產品挺進國際市場的重要通路。
記者:作為我國縫制機械第一大產區的浙江省,該地區民營經濟活躍并且增長勢頭強勁。特別是今年以來,臺州軍團的頻頻高調亮相,是否預示著本土縫制企業的新型營銷模式的展開?
陳曉波:作為已有20多年歷史的通宇公司,無論是地域性展會的參與,還是舉行與下游——服裝企業的各項合作活動,其根本出發點要適應企業的整體營銷戰略。以往的展會縫制設備企業看中的是訂單的數量,但現在由于品牌化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們更看重是將展會作為一個展示企業形象、品牌及企業文化的平臺。甚至通過展會對我們的客戶進行更為深入的現場服務,為該區域代理商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
此外,通宇公司將今年定為“品牌提升年”,通過品牌戰略的實施,實現企業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通過企業資源規劃(ERP)的運用,形成物流、資金流統一的模式,以成本為中心,控制投入產出比,分階段、分層次實現公司成本優勢。同時,為更好的服務終端用戶,“通宇”于3月成立了通宇縫紉機技術交流中心,以此來提高服務人員特別是機修工的業務技能。通過終端服務人員自身形象以及業務素質的提升,使企業的整體營銷戰略得以最大限度的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