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設限考問江浙紡織服裝出口企業貼牌之路還能走多遠?
- 浙江省服裝生產的人均利潤為85272元,拔得全國的頭籌。然而貼牌生產的方式并未使企業獲得應有的利潤率,相比擁有知名品牌的進口商、分銷商及終端商而言,中國生產企業所獲取的利潤十分有限,服裝行業全行業利潤率不足5%。更大的代價是他們對自主品牌前途的放棄。
貼牌還將繼續
其實中國的企業未嘗不想做自己的品牌,但是談何容易!在行業發展之初,很多企業跟風,大家都做品牌,競爭異常激烈,結果是經過幾年的新陳代謝和優勝劣汰后,有部分被淘汰出局。
做不了自主品牌,一些中小企業自然就回到原點從來料加工做起。而單純的來料加工存活的空間越來越小,寧奴褲業總經理吳理勇認為,有些企業以來料加工為主,利潤空間很小,轉做貼牌加工,擁有自主開發能力,主動性強,利潤空間更大。
專注做貼牌是一些中小企業在嘗試過走品牌之路后,企業自我調整的結果。經歷一段時間的摸索和拓展后,企業開始冷靜下來,找到自己的位置專心做貼牌。斯菲特服飾總經理盧法林深有體會地說,前幾年做品牌,而現在不做品牌是因為認識到企業的實力還不夠,做貼牌雖然利潤比較低,但比較穩定。
據了解,去年樂清近10%的企業關閉,幾乎全部的企業都轉型做貼牌或兼做貼牌。產業大調整中,企業更多思考的不是做品牌還是做貼牌的問題,而是怎樣在同樣是貼牌甚至是用同樣設備的情況下,讓加工費提高一點。
無論是莊吉還是喬頓西裝,他們都表示,在利潤同等的情況下,寧愿做國外的加工訂單。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國際品牌服裝的管理比較規范;再則生產周期互補。國外品牌基本上都是提早一年開訂貨會,能夠更好地規范生產周期,均衡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而國內的企業生產周期太相近,旺季生產沖突,無暇顧及?,F在企業基本上5、6月是淡季,做外單,而1、2月步入旺季,則做自己的秋冬產品,這樣一來更好地利用了硬件資源,也保證了勞動力的穩定性。
據了解,多數國際頂尖服裝品牌都在溫州做貼牌,都在溫州有生產線,其中夏蒙一家就囊括了5個國際頂尖品牌。
從貼牌到品牌
目前,世界多數名牌服裝產品在浙江、江蘇均有生產,但是在國際市場卻難覓浙江、江蘇企業的自主品牌。貼牌生產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企業獲利微薄,相比擁有知名品牌的進口商、分銷商及終端商而言,這個行業內80%以上的利潤都是由他們分享的,生產企業獲取的利潤有限,服裝行業全行業利潤率不足5%,遠遠低于銀行貸款利率水平。
在做貼牌完成資本和經驗積累后,很多生產商的下個目標是經營自主品牌。圣樓蘭服飾經理錢存林就有這樣的想法,他說,做了這么多年的貼牌加工有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是給美國貼牌,現在開始考慮做自己的品牌。目前對于這類企業來說,最困難的還是產品開發,吳理勇說,“寧奴褲業曾考慮自己做品牌,但是最難的是開發,對我們來說,加強開發力度是出路。”從貼牌轉做品牌,除產品設計外,缺乏營銷和宣傳意識恐怕也是問題之一。
可以說從貼牌到品牌決不是一步之遙,它所涉及的款型設計、市場營銷、規模、管理、效率、人才等諸多問題無疑困擾著企業家們。
但是從來料加工到貼牌加工,從中低檔的貼牌加工到中高檔的貼牌加工,從給國內貼牌到給國際貼牌,從提升貼牌加工檔次到尋求自主品牌……中小型企業在遵循市場規則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特點,離目標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