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服裝企業對韓國采購團“漠然不理”
- 由19家韓國企業組成的采購團將于6月24日抵沈,對紡織服裝、化工產品、食品等領域產品進行集體采購。面對韓國采購團商機,據悉,沈陽的紡織服裝企業對此次采購“漠然不理”,根本沒打算去接韓國采購團的大單。
這是繼6月5日,歐美采購團總額逾18億美元的紡織大單拋向中國南方,沈陽紡織企業沒有一家南下尋單后,沈企再一次表現出對國際采購團的不“感冒”。沈陽服裝紡織行業商會副秘書長婁敬洪認為,這種情況與沈陽紡織企業經營分散、規模太小的現狀直接關聯。
紡織企業整體實力欠缺
“紡織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于沈陽來說,解決了本地近30萬人的工作問題,但是,沈陽存在紡織企業經營分散、規模企業少、競爭能力弱等問題。”沈陽服裝紡織行業商會會長高基富說:“目前,沈陽有大大小小的紡織企業3000多家,稱得上規模的企業不足100家,300人以上的企業不超過10家,它們分散在沈陽周邊及鄉鎮地區。”
然而,在浙江、江蘇、湖北等地,紡織服裝產業園林立,紡織產業集群已形成規模效應,在世界上贏得了行業市場的一席之地。與之相比,沈陽紡織行業整體競爭實力顯然弱得多。
利潤不高風險不小
高基富介紹,沈陽紡織行業的特色就是委托經營。目前,沈陽市3000多家紡織企業,多數以委托經營的模式為出口企業進行服裝加工,以此賺取加工利潤。而對于出口企業來說,他們的利潤率已低得可憐,再加之進出口關稅的升降又會隨時扼住企業的命運。“紡織品的出口價格與生產價格基本持平,企業所得利潤主要依靠有限的出口退稅。”沈陽黎明安娜服裝有限公司進出口部經理李莉介紹說:“訂單大,并不意味著就能給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相反,可能給企業帶來運營風險。因為訂單越大,企業支付委托加工費用越高,這將加大企業的生產成本,反而可能造成企業現金流不暢等問題。這也是沈陽紡企不敢貿易接巨額訂單的主要原因。”
國際采購高門檻難邁
“目前,歐美、日本和韓國等進口國在采購時,對紡織產品要求越來越苛刻。”沈陽服裝紡織行業商會副秘書長婁敬洪說:“由于國際采購往往對各種指標要求都很高,‘綠色’成為各國限制進出口的‘門票’。這對于技術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小的沈陽紡織業來說,無疑更增加了企業接單的難度。沈企對于采購大單的“漠然”,更多地折射出其自身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