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裝的未來之路 在做大和做強之間博弈
杭州女裝第三屆“十強”女裝生產企業、“十大”女裝品牌、“十佳”服裝設計師評選(以下簡稱三“十”評選)活動自報名至今已近兩個月,除了設計師報名已逾10名外,其他兩項評選活動報名人數均在四五名左右。企業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同樣出現在即將舉行的女裝展報名上。政府搭臺助企業樹立品牌,企業卻應聲寥寥,杭州女裝企業的品牌之路究竟怎么了?
一問杭州女裝:為何難成大展之名
2001年,杭州市提出打造“女裝之都”。與此同時,一年一屆的“杭州中國國際女裝展”和兩年一評的三“十”評選應運而生。對于擁有良好女裝基礎的杭州來說,此舉也是意在引導女裝企業更好更快地走上品牌之路,從而提升整個產業的競爭力。
同年,深圳也創辦了專門針對當地服裝產業的“深圳國際服裝服飾交易會”,經過近5年的發展,與北京的“北京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形成了南北呼應的兩個名牌專業市場展會,而杭州的女裝展卻無緣“名牌展會”之名。
缺支專業隊伍來支撐
從今年女裝展本地企業的報名情況看,雖然是特別為本土女裝企業建起的良好平臺,但是由于展會影響力有限,所以企業參展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為什么同時起步,我市的女裝展卻落后于深圳呢?
據了解,深圳服裝展取得成功的很大原因在于他們有一支懂行業的展會隊伍。由服裝協會主辦的展會,知道行業需要什么樣的展會,企業需要的是什么。而且5年來,對于服裝服飾品牌的支持上,深圳專注于搞好這個展會,近幾年更是每年啟用700萬元的資金來為展會助推。
5年來,杭州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杭州女裝也逐漸享譽全國乃至海外。但是真正推出去的似乎是‘杭州女裝’四個字,而非本土企業的服裝品牌。
定位、范圍造成局限
“也許是展會本身以‘女裝’為名造成一定的局限。”業內人士分析說,杭州比較大的服裝企業幾乎都以外貿企業為主,而對處在接單生產狀態下的服裝企業來說,它很難確定自己做的是什么類別,女裝僅僅是其中的一塊而已。因此,女裝展顯得有點不對其胃口。“加上對展會的定位并不明確,吸引力也受到影響。”由于杭州女裝產品以中低檔為主,可以說與國際客商的品位相差甚遠。因此即便有國外客商參加,也很難達成實際效果。
前不久杭州舉辦的“杭州女裝中國萬里行”活動,杭州女裝所到之處均受到盛情邀請。哈爾濱、沈陽、山東、烏魯木齊、鄭州以及徐州等省市都紛紛表示,希望杭州女裝能去開賣場。杭州女裝盛名已在,而本地女裝企業對參展與評選卻缺乏熱情,女裝品牌之路遇到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局面。
二問杭州女裝:門前的展會為何激情難燃?
對于企業對參展與參評不熱情的狀況,展會自身知名度是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認,這是政府為企業搭建的一個良好平臺,特別是對本地企業來說,首先就必須抓住家門口的展會。但是,企業為何缺乏熱情?
孤芳自賞怕“抄版”
與本土女裝企業打過多年交道的市女裝辦副主任施海巖,對于女裝企業有自己獨特的認識。“杭州女裝企業普遍怕‘抄版’。”他說,“服裝行業上的知識產權很難界定,流行趨勢也存在著輪回制的狀況。目前杭州女裝企業也存在著風格雷同,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不足。”
即便如此,杭州企業卻是“孤芳自賞”,在歷屆展會中也出現過用布遮掩展示品或干脆不帶新產品參展的情況。“但是為什么深圳的服裝就不怕被抄襲呢?”施海巖這么問自己。深圳的服裝設計也并非全是自主知識產權,而是他們把眼光瞄向了香港、歐美市場,同樣是“抄版”,但節奏卻要快于杭州等地企業。
實力不濟走低端
目前國內以區域性劃分生產女裝的地區,也只有杭州與深圳。但就產品定位與企業實力而言,兩者尚存在差別。在產品定位上,杭州的產品以“走市場”或專賣代理為主,年齡偏輕,呈現休閑風格,價位也多處于中低檔。而深圳走的是商場路線,風格時尚,以價位較高的職業裝為主打產品。
在企業實力對比中,大多數杭州女裝品牌企業從幾十臺縫紉機起家,靠做批發逐步積累資金,而后做出一定的規模,并形成自己的品牌。施海巖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杭州女裝企業的品牌之路,他說:“猶如農民做工人,而后成為一名技術工人,品牌之初是從低端開始。因此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會遇到瓶頸。”
而深圳等地的服裝企業,首先靠做外貿完成原始積累,而在此過程中,他們的企業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與技術水平,品質也更勝一籌。“以此高起點為基礎,就好比是大學生畢業了去當技術工人。”施海巖如此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