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紡織服裝企業的貼牌之路還能走多遠
貼牌還將繼續
其實中國的企業未嘗不想做自己的品牌,但是談何容易!在行業發展之初,很多企業跟風,大家都做品牌,競爭異常激烈,結果是經過幾年的新陳代謝和優勝劣汰后,有部分被淘汰出局。
做不了自主品牌,一些中小企業自然就回到原點從來料加工做起。而單純的來料加工存活的空間越來越小,寧奴褲業總經理吳理勇認為,有些企業以來料加工為主,利潤空間很小,轉做貼牌加工,擁有自主開發能力,主動性強,利潤空間更大。
專注做貼牌是一些中小企業在嘗試過走品牌之路后,企業自我調整的結果。經歷一段時間的摸索和拓展后,企業開始冷靜下來,找到自己的位置專心做貼牌。斯菲特服飾總經理盧法林深有體會地說,前幾年做品牌,而現在不做品牌是因為認識到企業的實力還不夠,做貼牌雖然利潤比較低,但比較穩定。
據了解,去年樂清近10%的企業關閉,幾乎全部的企業都轉型做貼牌或兼做貼牌。產業大調整中,企業更多思考的不是做品牌還是做貼牌的問題,而是怎樣在同樣是貼牌甚至是用同樣設備的情況下,讓加工費提高一點。
無論是莊吉還是喬頓西裝,他們都表示,在利潤同等的情況下,寧愿做國外的加工訂單。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國際品牌服裝的管理比較規范;再則生產周期互補。國外品牌基本上都是提早一年開訂貨會,能夠更好地規范生產周期,均衡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而國內的企業生產周期太相近,旺季生產沖突,無暇顧及。現在企業基本上5、6月是淡季,做外單,而1、2月步入旺季,則做自己的秋冬產品,這樣一來更好地利用了硬件資源,也保證了勞動力的穩定性。
據了解,多數國際頂尖服裝品牌都在溫州做貼牌,都在溫州有生產線,其中夏蒙一家就囊括了5個國際頂尖品牌。
從貼牌到品牌
目前,世界多數名牌服裝產品在浙江、江蘇均有生產,但是在國際市場卻難覓浙江、江蘇企業的自主品牌。貼牌生產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企業獲利微薄,相比擁有知名品牌的進口商、分銷商及終端商而言,這個行業內80%以上的利潤都是由他們分享的,生產企業獲取的利潤有限,服裝行業全行業利潤率不足5%遠遠低于銀行貸款利率水平。
在做貼牌完成資本和經驗積累后,很多生產商的下個目標是經營自主品牌。圣樓蘭服飾經理錢存林就有這樣的想法,他說,做了這么多年的貼牌加工有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是給美國貼牌,現在開始考慮做自己的品牌。目前對于這類企業來說,最困難的還是產品開發,吳理勇說,“寧奴褲業曾考慮自己做品牌,但是最難的是開發,對我們來說,加強開發力度是出路。”從貼牌轉做品牌,除產品設計外,缺乏營銷和宣傳意識恐怕也是問題之一。
可以說從貼牌到品牌決不是一步之遙,它所涉及的款型設計、市場營銷、規模、管理、效率、人才等諸多問題無疑困擾著企業家們。
但是從來料加工到貼牌加工,從中低檔的貼牌加工到中高檔的貼牌加工,從給國內貼牌到給國際貼牌,從提升貼牌加工檔次到尋求自主品牌……中小型企業在遵循市場規則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特點,離目標漸行漸近。
尋求多元化出路
面對生死攸關的美歐紡織品設限,每年出口歐盟的產品占總量三分之一的溫州騰旭服飾董事長徐云旭認為,要從標準上突破。他們公司在企業硬軟件上加大提升的力度和速度,分別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和ISO14000環境體系認證等,力爭達到國際上的標準要求。加強國際質量認證和環保認證,吸收國際先進的質量管理和品牌管理經驗,形成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
據了解,目前江浙很多服裝外貿企業是從原來的來料加工貿易方式中發展起來的,今天這些企業的市場仍然主要集中在原來委托加工國。在江浙各個紡織品出口大市中形成特定出口格局,單個企業的出口國家也是比較單一。這種出口市場的構成容易使企業特別依賴一兩個國家,如果這些國家市場發生變化,企業就面臨嚴重的風險。
溫州市服裝商會會長陳敏指出,我們倡導做品牌,但是也鼓勵做貼牌,這兩種形式企業的存在是社會分工的體現,有助于行業健康發展。同時企業不能僅僅關注國外市場,要結合自身品牌戰略在國內外兩個市場取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