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商拼內銷爭吃窩過草
【大公報訊】「無配額時代」并非如想象中那樣美好,頻繁的紡織品貿易摩擦,給紡織企業生產乃至生存帶來了一系列的變量。在外貿難以開拓的情況下,一些工廠轉做內銷,發展自有品牌。據有關部門統計,廣州今年上半年新開的外貿服裝專賣店一下子增加了一百多家,比去年增長五倍多。
廣州市東風東路六月份新開張的一家外貿服裝專賣店鄭老板表示,她自己就開了一家外貿加工廠,至今已有八年多。由于今年的局勢太動蕩,沒接到多少單,為了生存,只好把眼光瞄準國內。據悉,鄭老板還準備在廣州開五家外貿服裝專賣店。
內衣小廠三成倒閉
據金羊網二十四日消息:幾年前曾經在鹽步租了三萬多平方米的廠房,準備伸開手腳大干一番事業的香港人李榮,不會想到今天會面臨這樣的局面:二○○五年六月初把原來的工廠搬遷到更小一點的廠房(約兩萬平方米)。李榮苦笑著說:「民工荒加上今年頻繁的紡織貿易摩擦,導致了本企業目前發展舉步維艱,大半個廠房閑置了,所以只好搬遷到小一點的地方節省開支。」
平時忙得焦頭爛額的李榮,這些天也有空在上班時間玩計算機游戲了。李榮表示,紡織企業目前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招工比去年更加困難,影響企業接單、開工;二是今年的紡織貿易大戰頻繁,局勢動蕩,國外企業不敢下單,下單的話,只下小單。「企業吃不飽啊。」
據了解,鹽步內衣做外貿的企業不少,像李榮這樣面臨同樣問題的紡織企業也不在少數,如鹽步內衣的五十人以下的小加工廠在內外交困的打擊下,停產或倒閉了三成左右,剩下的企業也開開停停。
一手接單一手內銷
而在外貿難以開拓的情況下,李榮也采取了兩手準備,一個工廠做外貿訂單,另外一個工廠做內銷,做品牌。這種兩手準備也是目前許多紡織企業應對頻繁貿易摩擦的長遠戰略。
同時,今年因貿易摩擦而難以出關的紡織服裝產品也大量回流入國內市場,使國內的紡織服裝出現飽和狀態,乃至過剩。國內服裝市場開始出現「價格戰」,使得服裝批發商和銷售商賺取的利潤下降。
一個做了多年服裝批發的商人表示,今年服裝的利潤太微薄,辛辛苦苦大半年也沒賺來幾個錢,她準備換行業了。她說,準備改行做事的同行不在少數。
「局勢什么時候才能穩定下來?國外現在不敢下單,下的都只下小單,企業怎么吃得飽啊!」李榮一邊玩計算機游戲一邊無可奈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