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牌變有牌有牌變名牌 品牌催生浙江經濟新優勢
- 過幾個月,如果你在馬來西亞旅游時,也許會發現身邊駛過的汽車用的是“吉利”的牌子。“吉利”不久前剛剛與馬來西亞IGC集團簽署協議,在馬合作生產、組裝“吉利”自有品牌的汽車。
浙江企業生產的汽車成了其他國家的進口車,“波導”踏上了“諾基亞”的家鄉芬蘭,“非常可樂”銷往“可口可樂”的大本營美國……這些浙產品牌的動向,反映出浙江企業不再愿意做世界的“打工者”,而敢以自有品牌挑戰他們的世界級競爭強手。
有一組數據頗能顯示浙江企業的品牌優勢。目前,浙江有45個中國馳名商標,居全國第一;有83個中國名牌產品,居全國第二。在商務部正式公布的“2005—2006年度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中,浙江占了49個,列全國第一。2004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中,浙江有34個品牌上榜,總品牌價值近1300億元。隨著越來越多的浙江企業、浙江產品從無牌變有牌,從有牌變名牌,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升級,從而大大提升了浙江企業、浙江經濟的競爭力。
說起服裝的名氣,就不能不提寧波。盡管寧波的服裝產量只占全國的八分之一左右,但這里卻有11個中國名牌,名牌產品占其服裝產品的60%。這樣的名牌效應讓配套的其他服裝加工企業也保持了強勢發展。
不僅是服裝這樣的工業產品,就連農產品也開始熱衷于打響品牌。為了給水蜜桃、芋艿頭等特色農產品打響品牌,奉化農民一下子就注冊了100多件商標。如今,全省農產品已經注冊的商標已達上萬個。就連“長三角”這樣的名稱也成了浙江一家板鴨加工企業的商標。靠著響亮的品牌,人們指名要買“忘不了”蜜橘、“光大梅嶺”土雞、“玉麟”西瓜等。今年初浙江在上海舉辦的農展會,嘉興一家企業拿到了一筆價值近億元的巨額豬肉供銷合同,那是因為這家企業的“膳博士”牌鮮豬肉在上海市民眼中成了名牌豬肉。
品牌不僅對市場的引導作用越來越明顯,而且更是在良莠不齊的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最有效的辨別手段。據測算,我省名牌企業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和出口創匯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分別占了29%、32%和23%左右,對全省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