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列車減速意味著什么
- 一些專家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最近似乎發生了戲劇性變化:不久前,他們還在討論中國經濟是否過熱;但現在,話題卻突然變成了中國經濟放緩,有人甚至斷言將會變冷。
各項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的列車在減速: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延續一季度的回落勢頭,4月和5月的漲幅均只有1.8%,表明目前的通脹已非常溫和。
而拉動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動力——投資和凈出口,增長勢頭也在減弱。1-5月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速較一季度回落了2.4個百分點,可以肯定這會減慢全部投資的增速;出口增幅逐漸放慢,而進口增幅逐漸加快。
“出現放緩苗頭,是中國經濟走向‘軟著陸’的正常現象,” 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專家徐連仲認為,盡管投資增速可能放慢,但仍足以支持全年經濟增長8%的預定目標。
事實上,權威機構的專家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傾向于認為:中國經濟正在漸入佳境,即有望在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又實現“高增長、低通脹”的比較理想的狀態。
“我們認為,GDP增長率保持在9%,CPI漲幅2-3%,投資增速25%左右,對中國經濟而言是最佳的組合,”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彭興韻博士說,“現在,中國經濟正在進入這樣一種狀態。”
2003年,中國告別長達5年的通貨緊縮,迎來了新一輪經濟增長期。但隨后出現的投資過熱、信貸猛增以及煤電油運緊張等狀況,使中國領導層意識到,必須采取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防止經濟出現全面過熱。
專家認為,在這一輪宏觀調控實施近兩年后,經濟出現的放緩趨勢,正是中國期望看到的結果――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從而熨平經濟周期,使來之不易的新一輪經濟增長期延續更長時間。
“從中期角度看,這一輪宏觀調控的深意,不是防通脹,而是防通縮。”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王小廣博士說。
他分析說,近兩年投資過快增長帶來很強的供給能力,在最終需求增長緩慢的情況下,使中國存在著通縮的危險。中國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著眼點之一就是通過抑制供給,防止未來由于產能過剩而出現通貨緊縮。
“因此,現在進行的經濟調整反而降低了中國未來發生通縮的可能性,”王小廣說,“對中國經濟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在增加消費需求上多下功夫。”
不過,專家們也提醒說,盡管從目前看中國經濟并沒有通縮的危險,但也要防止因政策調整過度或調控不及時而無視通縮壓力的逐漸增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央行的貨幣政策可考慮有所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