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后反思:男裝應向時尚發展
- 一直以來,服裝就與時尚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密關系,各種服裝品牌在進行攻城掠地的時候,無不把時尚作為首當其沖的宣傳要素。尤其對于走在流行前沿的女裝而言,時尚本身也許就代表著某種發展方向。然而時尚是不是也是男裝的發展方向?
在調查中,大多數青年人在為自己父親選購服裝時,仍然以正裝或職業裝為主,一些設計另類男裝往往是“問者少而觀者眾”。其實稍加反思也不難理解,這些年輕人的父輩大都處在“不惑之年”或者“天命之年”,而這些父輩們事業不是如日中天就是蒸蒸日上,因此,他們對男裝的需求更注重細節與品位,這種需求自覺或不自覺的就被定格在某種商務范疇,而他們對自身個性的表達已顯得不那么重要。北京西單購物商場決策層對這種需求的理解似乎更為透徹,他們不但推出了一些反季品牌男裝而且采取新型促銷舉措,以吸納父親節蘊含的巨大商業能量。
事實上,受浮躁情緒的影響,中國服裝企業少了“以形造意”,多了“表面文章”,造成市場上的男裝更多將時尚概念體現在款式翻新上,而忽略了服裝本身表達男性底蘊的內在功能。盡管一些男裝品牌也試圖樹立一種嶄新的形象來沖擊正統男裝,但所表現的終究還是一種“蚍蜉撼樹”的力量,以傳統“藍、灰、黑”為基調的正統男裝,仍以絕對的優勢占踞市場。
在北京百榮世貿商場,以濮存昕、費翔、趙文煊、王志文、羅嘉良等明星為品牌形象代言的男裝廣告鋪天蓋地,而杉杉、雅戈爾、羅蒙、洛茲、太平鳥、培羅成等如雷貫耳的名字更是時時映入眼簾。這一方面讓我們感受到,中國服裝企業正以積極的態勢進入群雄爭霸的男裝市場,以異彩紛呈的方式展示著自己;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反思,這些林立的男裝品牌又有幾個傳達著自身的文化訴求?當我們試圖解讀這些明星背后代言的企業卻讓人一無所獲。
一位負責羅蒙男裝品牌銷售的人員表示:“由于競爭的加劇,一些企業急于迎合市場、與國際接軌,導致服裝自身的文化積累與品牌嚴重脫節。所以,中國雖然擁有眾多的大眾男裝企業,卻少有‘時尚先鋒’,幾個在國際市場立穩腳跟的高級男裝企業,也因沒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其品牌也逐漸退化為一種標簽。”這位羅蒙品牌負責人道出了目前中國男裝存在的軟肋現象:男裝品牌缺乏的是文化積淀。
事實上,這種文化的缺失恰好就體現在百榮世貿對面的大紅門市場上:大小專賣店瘋狂減價降價,一味憑借價格戰去贏取市場。這種“你有我有全都有”戰略的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魚死網破。后起品牌不帶任何文化特征的擴張,致使曾經引領中國風騷的老牌男裝的文化優勢也漸漸隱去,緊接著就是新老品牌不喋辯論與惡性競爭。品牌文化的缺失,已成為阻礙男裝市場前進的絆腳石。
今年的父親節,在百榮、雅秀等服裝市場上,充斥了不少標新立異的男裝,包括領子的翻卷、口袋的制作等都融入了大膽的想象,我們可以猜想這些設計師的用心良苦。而事實上正如前文所述,這些男裝大都是問津者寡而湊熱鬧者眾,但如果設計師理性的加以分析,中國“父親節”的男裝需求在哪里?中國消費者的口味是傳統還是怪異?如果能冷靜梳理一下市場思路,也許就不會遭遇尷尬的結局。
著名設計師劉洋曾提出一個觀點:一個好的設計師,不僅是設計服裝,更是在設計一種生活方式。而濟南美術設計學校校長徐行健也曾感嘆,不知國內服裝設計師有幾個在真正研究國內市場。我們能夠理解大師所言,大體是服裝設計師的作品應該與市場需求步調一致,如果脫離了市場、缺乏可行性,必將導致“無情反饋”的后果。仔細想想,男裝設計也何嘗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