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股份:讓利背后的利潤
27日,中捷股份(002021)公布了首份中小板股改方案。該方案主要內容為: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支付一定數量的股份作為對價,使所持有的非流通股股份獲得上市流通權利。流通股股東按照每1股獲付0.45股的比例取得非流通股股東支付的對價股份。
該方案創出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以來送股方案中的最高比例,贏得了頭彩,機構紛紛認為,該對價合理。
合理對價的由來
該對價是根據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提出的“股權分置改革測算模型”制訂的。
根據中捷股份《股權分置改革說明書》的披露,天相投資提出對價標準的制定依據:流通股的定價按2005年6月17日及以前的30個交易日加權平均成交價的算術平均數6.28元確定。該價格復權后為10.35元,比中捷股份2004年6月30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發行價9.93元高4.2%。根據與國外縫紉機上市公司的定價水平比較以及其他股改試點公司的方案,非流通股的定價為3.61元,為流通股定價的57.48%,較2004年12月31日每股凈資產溢價31%。
天相投資認為,從已經股東大會批準的首批三家試點公司的方案來看,非流通股定價相對于流通股定價的比率在60.39%-69.74%之間,平均為63.55%。中捷股份的非流通股定價為流通股定價的57.48%,相對較低。為了促成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實施,使流通股股東通過股權分置改革獲得更大利益,非流通股股東愿意給流通股股東一些讓利,愿意提高對流通股股東支付的對價股份數量,給每1股流通股股東支付0.45股。這樣,非流通股股東預計將向流通股股東合計支付對價股份18720000股。
在23日下午舉行中捷股份的股權分置改革投資者網上交流會中,部分中小投資者認為,鑒于中捷股份的現狀,10送4以上較為合理,這些投資者同時希望大股東能有一個減持時間及比例的承諾,以使流通股東能繼續支持中捷的發展。可以認為,該方案考慮了中小投資者的承受力。
獲利比較
23日,中捷股份舉行的股權分置試點投資者網上交流會上,董事長蔡開堅表示,公司會優先選擇送股的方式來支付對價,“一是公司目前的股本結構,進行送股沒有問題;二是送股這種方式簡單明了,干凈利落,沒有資金需求,也能給流通股股東實在的利益。對于權證,我們認為目前不是好辦法,很多老百姓不懂權證,而且中捷股份的規模小,也不適合做權證。”他還表示:“縮股涉及公司注冊資本減資問題,需要公司債權人同意,這將增加方案通過的不確定性。所以,縮股不是最佳方案。”
2004年上市的中捷股份發行后的總股本為8600萬股,非流通股股東持有6000萬股,占中捷股份發行后總股本的69.77%。股權分置改革前,董事長蔡開堅及家人合計持有7392萬股,占中捷股份53.72%的股份。股權分置改革后,將合計持有中捷股份5950.56萬股,占總股本的43.25%。
相對于10送4.5的方案,更多的投資者認為較佳的送股比例為10送5股或10送6股。在23日舉辦的交流會上,不少投資者就提出了類似設想。
根據推算,中捷股份目前的非流通股與流通股之間的持股成本比為1:4.63,實施股權分置改革后,兩類股東之間的持股成本比將縮小到1:2.57。這個比例相對于首批試點公司明顯要低。但有人計算得出,盡管中捷股份是目前為止對流通股股東最“大方”的一家,一旦該公司實現全流通,其原始股東仍將獲得至少228.56%的年收益。
在23日的交流會上,有投資者就直言不諱地指出——蔡開堅是最大的受益者——以每股1元的價格持有發起自然人股2880萬股,10轉贈6股后為4608萬股,假如是10送5股的對價方案,那么蔡只需拿出1000萬股,剩下的3608萬股就可流通了,按6月17日的收盤價(7.25÷1.5)計算,就是1.7438億元。蔡“兵不血刃地從廣大流通股股民的錢袋里撈取1.4558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