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制定紡織發展和出口戰略
- 羅馬尼亞近期制定了《2005-2009年紡織工業發展和出口戰略》(以下簡稱《戰略》)。《戰略》分析了羅紡織業的現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優勢和不足;明確了紡織工業發展和出口的目標及措施。現介紹如下:
一、羅紡織業的現狀
紡織工業是羅馬尼亞的傳統支柱產業,2004年實現增加值約33億美元,占當年GDP的5.5%;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9.9%;紡織品出口6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4%。
現有紡織生產和經營公司7200家,員工數量超過45萬人。羅紡織工業已基本完成私有化,生產和出口的97%是由私營公司實現的。
按產品大類劃分,羅紡織工業中服裝占62%,紡織占22%,皮革制品占15%。
羅馬尼亞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發達基礎工業的紡織品出口大國,在麻纖、紡紗、印染、紗線和纖維生產方面比較落后,麻和亞麻已不再種植,所有的原材料都需要進口。即使有一些本地供應,產品質量也較低。紡織工業嚴重依賴進口。
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戰略》把加入歐盟視為機遇。入盟使得羅馬尼亞公司可以參與更廣闊的市場并且可以帶動外國投資者對羅馬尼亞投資的增長,同時也可以帶來外國公司質量管理、研發、設計、品牌和出口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先進理念。
同時,正在進行的眾多基礎設施發展項目和區域發展項目也給紡織工業的發展帶來無限機會。
《戰略》認為,紡織工業最大的挑戰是從占紡織品生產85%的Iohn方式(一種從品牌、設計、原料供應到銷售都掌握在訂單者手中,生產者只賺取加工費的生產方式)到擁有自主品牌的跨越。然而品牌的創立需要時間,需要付出努力和發掘個性因素。《戰略》估計,到實施期結束的時候,Lohn生產減少大約25-30%,這就意味著到2009年,Lohn式生產降到50%的比重。
同樣,來自外部特別是亞洲國家的競爭,也是對羅馬尼亞紡織工業的主要威脅。從中國,包括從印度進口的廉價紡織品,不僅侵入美洲市場,而且侵入歐洲市場,在今年年初紡織品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許多商業組織嘗試新的保護方式。亞洲占有優勢是因為擁有強大的基礎工業,紗線和纖維生產占世界的74%。周邊國家也不可低估。歐洲東部地區正在紡織領域展開激烈競爭,捷克、立陶宛、匈牙利、愛沙尼亞是羅馬尼亞本地區最強有力的競爭者。
三、優勢與劣勢
優勢:巨大的國際市場;傳統歐洲市場的重要份額;穩定和高素質的勞動力;現代化和技術改造使得其成本相對更低;在所有地理區域都相對容易吸納到地方勞動力;比其他工業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是羅就業和創匯的戰略行業。
劣勢:原材料來源的不穩定性;基礎工業的非現代化;基礎工業與現有技術能力相適應的困難;缺乏財政支持;海外市場銷售網絡的缺失;絕大多數公司都是Lohn式生產,限制了技術和利潤率的提高;公司缺乏發展總體規劃;官僚主義增加中小企業發展額外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