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中小型縫紉機廠的崛起及發展之路—品質提升
國內許多中小型縫紉設備制造廠近數年來發展蓬勃,經常看到有新廠新品牌出現,很快的經過短時間即消聲無息,要怎樣的經營才能保證辛苦創立的企業慢慢茁壯成長,向一個穩定的企業體邁進及獲得辛苦/風險帶來的回報,國內中小縫制設備制造廠一直在找尋看看是否有類似的例子學習。而臺灣的同行所擁有的經驗就是他們急于想知道的資訊。
市場的擴張
國內的中小型制造廠,這幾年拜市場的大量需求,都得到了一個擴張機會,眾多新廠林立,搶到改革開放后的契機。而臺灣方面在20年前的擴張,是因為日幣強勁升值影想。
20多年前的縫制設備,原都是在日本、歐洲的制造業所占有,日本制的產品幾乎占了90%的天下。由1986年開始的日幣升值,使得日本貨的售價漲了100-150%左右,讓全世界的消費者對此漲價不理解,及受不了。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解決的方法就是趕快尋找廉價的產品來替代高價的日本產品。所以說當時臺灣制造商所碰到的機遇也是百年難逢的日幣強勁升值,而且是在短短的3-4年間快速升值,由270日元兌換1美元,升到100日元左右兌換1美元1。臺灣制造商的市場并非源自于世界對縫紉設備需求的增加,而是代替日制產品的市場。
這時的臺灣制縫紉設備確是價廉,但貨不一定達到物美,客戶原使用日本制產品習慣了,當其改用臺灣產品之時,其檢視臺制縫紉設備品質的方法是拿日制品作標準。用這種檢視角度看臺制產品,當然臺制產品沒法達標是很明顯的。
添購設備,強化制造
在20多年前臺灣中小型縫制設備廠就引進日本制的電腦數控工具機,雖然臺灣當時有工具制造廠,但要做高速包縫機需要更精密的日制臥式加工中心數控工作母機,價格雖是臺灣本地制品的2倍以上,但大家仍是一致采用日制的精密設備數控工作母機。
有鑒于縫制設備轉速很高,零件互相的磨擦產生高熱會燒壞金屬零件,在此時高精密度的研磨設備也由日本引進,把所有縫制設備的精密度大大的提高。
臺灣這些中小型的縫制設備廠,在開始之時是用傳統手動的工作母機,也沒有大筆家財投入購貨設備(并非祖業富有),而是在日幣升值同時期,業務迅速擴張之時,強烈的意識到品質一定要改善,由賺到的錢馬上轉回投資購買加工設備。經過10年的不斷添購,小型廠變成中型廠,中型廠變成大型廠。品質由不好用,進階成勘用,再到大家公認的價廉物美。如果沒有在這十多年的添購電腦數控的工作母機,精密研磨設備,根本就沒法制造出高精密零件。
精密零件最后的研磨工序都是在本身縫紉制造廠內完成,而不是找外界加工。時至今日,在臺灣也沒有衛星工廠能替中心工廠加精密研磨的零件。有日本及歐洲的縫紉設備制造商到臺灣采購零件,以為能采購到高精度零件,后來他們才了解到一般初步研磨簡單零件容易買到,但是真正的精細研磨加工的零件很難買到,原因是零件加工的衛星廠沒有這些設備,沒法承制。這些精密研磨工具機都在縫紉機廠的母廠內,忙自己的工作。臺商縫紉設備廠是在添足了精密研磨工具機之后,才奠定了優良的品質,奠定了現在的市場。能有良好的品質,與國內廠商競爭市場,雖然現國產包縫機低于臺商的1/2價格,但仍難以桿動臺商較高品質的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