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協議”對縫機業的影響
6月11日,中國和歐盟就中歐紡織品貿易問題達成了《中歐諒解備忘錄》,對中國出口歐洲的十類紡織品確定了合理的基數和2008年以前的增長率。歐盟承諾對源自中國的棉布、T恤衫、套頭衫、褲子、女式襯衫、床單、女連衣裙、胸衣、桌布、亞麻紗等十類紡織品終止調查。同時,從今年6月11日至2007年底期間,對上述十類紡織品的年增長幅度限制在8%一12.5%之內。被歐盟控制增幅的紡織品,都是中國出口歐盟的主要產品,所以這對國內紡織服裝制造業影響頗深,進而對國內縫制設備制造業也將會有一定的影響。
雖然我國紡織品和歐盟的貿易摩擦終于有了一個結果,然而企業面臨的貿易不確定性并沒有因為中歐達成協議而消失。行業人士普遍認為,國內現在的紡織品正等著“開閘放水”,企業急需較高的出口量,協議中的年增長率顯然不能完全滿足這些企業的需求。也就是說,國內紡織行業雖然看到了利好消息,但是在短時期內還不能完全滿足出口要求,所以歐盟協議的簽訂并不能刺激市場,國內紡織產業的投資速度也將會隨之放緩。這就要求縫制設備制造企業緊跟局勢,快速調整自己的市場戰略。
國內市場波瀾不驚
對于縫制設備產業來說,市場仍處于平穩發展的態勢,不會因為中歐協議而出現快速增長。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商貿委主任胡淼海分析,中歐紡織品協議的簽訂,會對國內紡織品行業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同時也會推動中美紡織品貿易的談判。在歐盟增幅設限的10類產品中,亞麻紗和T恤增長基數被定為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期間中國產品輸入歐盟的數量,其余8類的基數則為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的輸歐量。2004年至2005年間,由于受取消配額的利好消息刺激,很多紡織品制造企業加緊囤貨,在2005年初出口總量猛增,所以中歐協議在這個基數上允許有8%-12.5%的年增長率,對國內紡織品市場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必須看到,中歐協議最終還是指向我國出口紡織品的質量問題,國內政府機構也會在出口歐盟產品的質量上有一定要求,所以加大紡織品出口質量提升力度是當務之急。有鑒于此,中高檔機器將是未來縫制設備發展的趨勢,這樣才能提升紡織品的制造工藝。正因此,進入2005年以來,有品牌、有品質的設備走俏市場,而那些沒有品牌、走低成本路線的產品的市場之路卻越來越窄,這也體現出市場的自發選擇。
國內一些上規模的縫制設備制造企業,在品質上已經有了一定的提升,產品在市場上都極具競爭力。而且,這些大型企業的海外市場基礎扎實,所以今年市場淡季的到來對這些規模企業的影響較小,整體市場呈現出“好的更好”的趨勢。中歐協議也對國內縫機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同樣的要求:提高產品品質,加強海外市場的開拓,盡快完全融入全球一體化市場競爭中,只有這樣才不會被局部的貿易摩擦所限制。
北非市場值得關注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副理事長王承康說:“全球60億人都需要穿衣服,所以縫制設備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縫制設備面臨的是全球化的大市場,市場的總量不會因為局部的貿易動蕩受影響,國內市場增幅雖然不大,但其他市場會有更好的表現。”
紡織企業在出口受限而“吃不飽”的情況下一定會尋求其他通路。有企業明確表示將開拓國外“中轉市場”,繞過歐、美的限制。以此分析,國外縫制設備市場會比國內市場增幅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