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業托起物流一片天
- 石獅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把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提升石獅市商業形態的重要手段,建立高效暢通的現代物流體系,是完善海峽西岸經濟區功能、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舉措。為此,我市最近通過論證的以“石湖港口為大型綜合物流中心、服裝城為倉庫配送中心和彭田為流通配送中心”的現代化新型紡織服裝物流樞紐中心規劃引起了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從今天起,本報將就我市紡織服裝物流業的整體規劃和發展進行分期報道,敬請讀者關注。
走出原始形態的紡織服裝業漸成氣候
“改革開放初期,石獅紡織服裝產業比較原始”談及服裝產業形成歷史,鴛鴦池布料市場的經營者都會記憶猶新。
13日,記者在鴛鴦池布料市場采訪時,一公司的許老板向記者自述石獅人的發家史: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石獅海外華僑紛紛回鄉探親訪友,并帶回海外的紡織品和服裝作為禮物饋送親友。居民在自用多余的情況下,把紡織服裝產品拿到集市出賣,并仿照流行款式進行家庭式生產,逐步形成了紡織服裝貿易市場。
“石獅能有今天,離不開黨的政策和市政府的努力。”一些個體老板深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紡織服裝業逐步占據石獅經濟“大半壁江山”
自1989年9月國務院批準石獅建市以來,市政府搶抓機遇,正確引導,全市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翻開石獅建市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串閃光的數字:
十五年來,生產總值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長,其中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勢頭尤為強勁,2002年紡織服裝及相關工業總產值達102億元,占石獅市工農業總產值的60%%,成為我國重要的紡織服裝生產基地,涌現了許多國內外知名的服裝企業,如蓋奇制衣有限公司、富貴鳥集團等。同年,石獅被中國紡織行業協會命名為“中國休閑服裝名城”。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03年,全市紡織企業達到495家,服裝制造業達到2195家,經營石獅服裝的全國性商業網點約5000家,海外營銷網點或辦事處達30多家,營銷網絡四通八達。
石獅2700家紡織服裝企業擁有各類梭織機10000多臺,其中8000多臺無梭織機,年產梭織布6億米,6000多臺針織大圓機,年產針織品20多萬噸,全市年產服裝2億多件(套),誕生了富貴鳥、勁霸、愛登堡等著名服裝品牌。
石獅也是全國著名的原料來源和面料交易地。創建于1995年的鴛鴦池面料市場,占地面積達500余畝,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形成九大中心功能區,市場內擁有了2200多個倉儲點、200多個店面分別為600多家業主經營,全國有60多家紡織廠在市場內設立了辦事處,年面料銷量達20億米以上,年交易額達120億元人民幣,其規模和銷量居全國面料市場第二位。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令世人驚嘆的業績竟然發生在一個面積只有1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30萬的石獅。
龐大的紡織服裝行業給物流業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