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紡織品爭端殃及紡織設備業
- 由于11日的中美紡織品談判沒能候到佳音,隨之而來的消極預期逐漸蔓延到了紡織設備業。專家預計,該行業增速將放緩,可能從今年上半年的15%下降至8%-10%。
“紡織設備看服裝,服裝看出口,出口看需求。然而,中美紡織品談判的懸而未決以及此前中歐模式下的配額重啟,都給這項需求潑了冷水。”業內專家觀察認為,作為紡織品的上游產業,紡織設備業難免受到波及。
“會受一些影響”
“我們產業應該免不了會受一些影響。不過,公司的產銷和訂單暫時沒受影響,在時間上可能會有一些滯后。”上工申貝董秘張一楓告訴記者,公司日前正式收購了德國百年老店DA公司94.98%股權,而這剛好為公司產品出口歐美“另辟蹊徑”,公司目前的出口約占產品銷售量的30%,而通過德國調劑一部分出口產品,確實可以幫忙度過困難時期。
標準股份董秘吳淘告訴記者:“公司上半年表現穩定,而公司2000年起開始實施的產品升級換代路線的益處,確實在這次紡織品風波中體現出來。”他進一步解釋,此次中國紡織品受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推動了紡織品上下產業鏈向中高檔靠攏,而公司試圖走中高路線的特種機、包縫機毛利率還比較高。
曾經的好日子
近兩年來,隨著服裝消費的升級,紡織設備企業的日子也越過越好。據統計,2003年,我國生產縫紉機1700萬臺。到2004年初,已沒有庫存。今年二三月份,國內縫紉機銷售形勢火爆,除了行業骨干企業之外,一些不知名的組裝廠生產的縫紉機也銷售一空。2004-2005年度,工業機的需求量在800萬-1000萬臺,國內企業年生產能力約為600-700萬臺。就是說,供求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
而2005年1月1日,我國紡織行業所有出口配額取消,紡織品出口量的大幅增長當然不可避免,紡織服裝機械制造企業也分得了更大的市場份額。據統計,隨著今年1月1日紡織品出口配額的取消和市場的擴大,縫紉機械業趕上一波新機遇,今年上半年以15%速度增長。其中,標準股份對外表示,公司業務已拓展至125個國家和地區;上工申貝亦在公告中披露,公司在虧損的情況下出口創匯同比增長7%。
貿易摩擦沖淡設備需求
然而,今年4月份開始,該行業出口總值數據環比已經有所回落。這一表現也在意料之中,而最大的影響因素還是近來接二連三的紡織品出口貿易摩擦。
來自美國的最新消息,美國紡織品和服裝行業協會依然對中國紡織產品占據市場不滿,其四大行業機構再向美政府施壓表示:“我們會不斷要求政府對更多的中國進口紡織品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