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基地吸引投資超過16億元
- 13家進駐西樵紡織產業基地的龍頭紡織企業將同時舉行動工儀式,并邀請業界領導專家和企業家共同見證。動工的企業項目總投資超過16億元,項目內容涵蓋從面料的織造到印染和后整理工序,新項目投產后將有力地完善西樵紡織的產業鏈。在產業升級過程中,西樵紡織企業除了把產品研發、質量檢測、教育培訓、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這五大體系建設,實現產業升級目標外,還從中悟出了必須完善產業鏈的道理。
著力創新:設備更新換代
身為南海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的莫柏源是西樵頗具規模的紡織企業老板,親歷并見證了西樵紡織企業的發展史。莫柏源認為,要想延伸紡織產業鏈,加快產業升級,西樵紡織產業必須注重技術創新和科技興紡。10年前,西樵和柯橋都以生產仿毛呢出名,但是同樣一種規格和型號的產品,西樵要比柯橋每米價格高出2角錢,在價格競爭上西樵處于劣勢。創新與設備升級在當時就已經開始。上世紀80年代,西樵企業與國內其他紡織企業一樣,使用的是國產雜牌有梭織機,速度僅每分鐘一兩百轉;在90年代初期,西樵開始購買上海的中紡機設備,織布速度提高到300轉/分,當時的設備價格是每臺2000元;90年代中期,西樵企業開始引進臺灣的金德無梭劍桿機;90年代末期,西樵已經用上意大利天馬的高速紡織機;現在,西樵正在使用國際最新的意大利阿爾法噴氣式紡織機,每分鐘的織布速度達到1000多轉,每臺設備的價格達幾十萬元。
流通領域:延長產業鏈條
在莫柏源看來,西樵目前缺少的是知名的服裝生產企業群體和一個綜合性布匹及服裝生產輔料市場。要想讓服裝企業落戶西樵,就要有便于服裝生產采購的良好配套和適應服裝企業生產的低廉成本。從溫州來西樵創業的萬順妹與莫柏源的想法不謀而合。4年前,萬順妹還是西樵紡織品的銷售商,靠著西樵的新產品與異地的價格差賺取利潤;現在,萬老板在廣州、新塘、東莞、虎門和溫州分別設有銷售部,而西樵成了紡織品生產加工基地。
莫柏源指出,盡管現在西樵的紡織品銷售可以直接向生產廠家供貨,一個電話,一個傳真,一個電子郵件,一宗上百萬元的生意就成交了,但是面對廣州的中大布匹市場,東莞服裝批發市場,溫州、柯橋遍地的服裝廠,西樵輕紡城的地域流通優勢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難免被削弱。西樵也引進過幾家大型的服裝生產企業,但還未能形成服裝廠商的集聚發展。由于西樵經營的產品,重中之重除了布匹還是布匹,服裝企業需要的紐扣、拉鏈、襯布等輔料卻要去廣州購買,尤其是服裝生產的重要程序,不少織造廠的染整加工還要到中山、江門、新塘等地去完成。因此西樵要想加快產業升級就要創造投資軟環境,同時還要加大力度發展流通領域、服裝產業集聚和服裝生產輔料市場,延長產業鏈。
靈活生產:船小好調頭
對于西樵紡織企業及老板們的意識,中國紡織面料(南方)檢測中心主任伏廣偉博士認為,西樵紡織企業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意識,缺乏走出去的勇氣和將企業做大的氣魄。伏主任所負責的南方面料檢測中心是中南地區紡織品的認證檢測中心,經他所在的部門檢測合格認證的產品,就能取得歐美和國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紡織貿易“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