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派服裝企業惑于搖擺
- 武漢服裝企業做生意有個慣例:一季一、二個流行服裝款型主打,一哄而上,單款可賣上萬件。這種短期賺取利潤的套路,欲稱“起槽子”。當年,漢派服裝藉此而興。
上周末,市服裝設計師協會組織沙龍活動,以創品牌為主要議題。與會的眾多服裝企業老板表示:盡管現在都想做品牌,可是在效益面前,大多數人無法抵御誘惑,還是要短線操作“起槽子”。
SBO業主湯博惠說得直白:“做品牌講究設計個性。為避免庫存,一般新款成衣套數少,進貨千米左右布料足夠。如果賣得好,追加產品數量有20天訂貨期。可這20天不能停產,如果此時市面上某種款式賣得火,誰的心都會癢癢。最后,不知不覺走上追款之路。”
明明知道做強做大企業非走品牌之路不可,但又缺乏抵御眼前誘惑的定力,漢派服裝企業在創個性化品牌和追款“起槽子”之間搖擺,患得患失,最后偏于“起槽子”。盡管服裝不倫不類,非長久經營之計,但短期內可捧回大把鈔票,有的企業樂此不疲。
業內人士分析,這種思路嚴重影響江城服裝業整體檔次提升。數據顯示,武漢服裝千家企業,年產值僅100億元,遠落后于年產值500余億元的深圳、杭州同業。
據介紹,深圳、杭州很多服裝企業起步晚于武漢同業,但這些企業開始就立足做品牌,不少企業不過1-2年時間,盈利能力就超過先行的“鄂軍”。
本地服裝學界人士曾屢屢獻計企業老板,以獨立設計提升附加值,放棄“起槽子”的近視行為。也有企業從善如流,可惜“盟軍”單薄,探路幾年,行業整體“突圍”尚未成功。
諸多武漢服裝企業主從漢正街做批發起家,自認有20余年市場經驗,“許多款式掃一眼就知道好不好賣”,不太聽得進時尚設計師意見。業主思維主觀、獨斷,一些企業就算請來設計師,往往也只允許其當老板思想的“代言人”,把設計師當裁縫使用。時間一長,這些設計師空有一腦袋學識,壯志難酬,只好拱手作別,遠走他鄉,另覓知音一展抱負。
放權多的老板也有煩惱。千惠公司老總黃榮耀介紹,他曾請3個設計師設計一季服裝,無奈3個人3種想法,彼此之間常有爭執。“我每天要四處滅火,比以前操的心更多。最后不得不把這個設計團隊解散。”
專家擔憂,武漢服裝業如果還不做響品牌提升附加值,利潤空間會越來越低。“起槽子”思路再不調整,和深圳、杭州等地同行的差距將更加拉大,“二次創業”更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