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污水治理刻不容緩
- 工業耗水位于世界前七位,年工業廢水16億噸,治理技術手段落后
最近,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共同設立的“21世紀紡織行業所面臨的水環境問題及對策”研究課題,在上海東華大學召開課題鑒定會。
課題調研結論指出,目前,我國江浙閩魯粵等主要紡織地區的水污染已大大超過了環境容量本身,情況相當嚴重。位于世界前七位的巨大工業耗水量、年產16億噸的工業廢水,治理技術手段落后的現狀,已構成對中國自然生態環境的巨大傷害。從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到導致污水的泛濫,污染型經濟已經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如果有一天這個惡性循環的生產鏈條中的某一個環節發生斷裂,可能給整個經濟帶來沉重的打擊和破壞,中國紡織工業水污染形勢之緊迫,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21世紀紡織行業所面臨的水環境問題及對策”課題組,經過近兩年來的努力,采用走訪、問卷、查詢等多種形式和方法,對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福建、廣東等我國紡織主要省市進行實地調研,取得了第一手詳實的資料和數據,為課題研究分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使研究報告中提出的觀點和意見能具有可操作性,課題組多次地組織或聘請有關專家修改認證,力求調研結論全面系統,分析過程有一定的理論高度。課題研究形成了《中國紡織工業水污染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紡織工業水污染治理的模型預測的分析》、《發達國家水污染治理情況和方法的研究》、《國內紡織工業廢水治理技術綜述》、《發展和提升中國紡織工業廢水治理的環境對策》等研究報告。
課題從目前我國政策法規和管理體系、行業特點和發展態勢以及水污染治理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探索,研究比較了歐美等發達國家水污染治理機制和方法,針對我國紡織行業的發展現狀,提出了搭建一個基礎結構———根據我國國情,建立新型的紡織工業產業鏈結構及產品結構;構建兩個生產平臺———企業層面和區域層面;形成三個推動動力———以技術支持為基礎,經濟、法制、公眾三位一體的制約為動力,宣傳教育為輔助,推動實施全方位的清潔生產;健全四個支撐體系———技術創新支撐體系,法律法規支撐體系,政策引導支撐體系和社會化監督監測和協作管理支撐體系的綜合污染治理環境對策。研究報告還從建立科學合理的產業鏈結構和產品結構,運用高新技術改造紡織高污染產業、推進和實現清潔化生產、建立健全國家法律法規體系和社會化環境監督監測管理體系,轉變政府職能等六個方面全面系統地對有效提升中國紡織工業水污染綜合治理能力問題進行了相關論述和政策、策略等方面的有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