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縫機廠發展的臺灣經驗
數年來,國內許多中小型縫紉設備制造廠蓬勃發展,經常會有一些新廠和新品牌出現。但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其中一些企業經過很短時間后又銷聲匿跡了。要怎樣才能保證辛苦創立起來的企業茁壯成長?國內中小縫制設備制造廠一直在尋找答案。臺灣的縫紉機同行的經驗也許可以為他們提供借鑒。
日幣升值 帶來機遇
臺灣縫紉機企業在20年前的發展擴張,是受到日幣強勁升值的影響。
回顧20多年前的中國臺灣省的縫制設備市場,基本上都由日本、歐洲的制造商壟斷,日本的產品幾乎占了當時90%的市場份額。1986年開始,日幣強勁升值,日本產品的售價猛漲100%-150%左右,消費者一時無法接受,惟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尋找廉價品來替代。所以,當時臺灣制造商們遇到了百年難逢的機遇。
臺灣制造商的市場并非來自世界市場對縫紉設備需求的增加,而是來自對日制產品替代品的需求。
添購設備 強化制造
20多年前,中國臺灣省的中小型縫制設備廠就引進了日本產的電腦數控工具機。雖然臺灣當時有工具制造廠,但要做高速包縫機則需要更精密的日產臥式加工中心數控工作母機。盡管其價格高出臺灣本地制品一倍以上,但為提升自己產品的質量,大家仍一致采用。此外,臺灣企業由日本引進高精密度的研磨設備,也大大提高了縫制設備的精密度。
臺灣這些中小型縫制設備廠,因為資金不很充裕,開始是用傳統手動的工作母機。在日幣升值,業務迅速擴張之時,他們強烈意識到必須改善品質,紛紛投資購買加工設備。經過10年的不斷添購,原先的小型廠變成中型廠,中型廠變成大型廠。產品由不好用升級到耐用,之后再到大家公認的價廉物美。
在中國臺灣省,精密零件最后的研磨工序都是在縫紉制造廠內完成,而不是找外加工。直至今天,臺灣也沒有零件加工廠能替中心工廠精密研磨零件。臺灣縫紉設備廠是在添加了精密研磨工具機之后才奠定了縫紉機產品優良的品質,奠定了現在的市場地位。
品牌維護 專注品質
當一個品牌被打造出來之后,一方面,國內的中小型縫制設備廠急于擴大品牌的利用率,馬上找別人的產品貼上自己的品牌,希望快速把產品推入市場,創造營業額。由于一些貼牌廠家的產品質量不過關,影響了客戶的信任度。另一方面,為了搶占市場,開始拼殺價格,尋求便宜的零件來組裝,以加強價格競爭力,從而導致成品品質下降。這種現象極其普遍。
我們看到,在臺商縫紉設備廠的發展過程中,他們很少拿別人的產品來貼牌,大家更專注于改善產品的品質,維護自己品牌聲譽。
臺商在投資設備時從不手軟,而且能一門心思專注于生產,改善產品品質。不管是機械制造、輕工業品制造,還是資訊商品的制造,都做得有聲有色。這些都值得內地企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