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織里童裝“系統升級”
- 織里童裝老板的品牌意識真的提高了。德高制衣有限公司的老總朱新華一直在織里做棉布生意,去年投資1600萬元開始搞童裝,現在剛剛建好廠房,他就急匆匆找到了織里鎮鎮長助理王英,讓她幫忙設計個童裝商標。
織里童裝老板的學習與創新意識也真的提高了。益華制衣有限公司把企業搬到童裝科技園區時,沒有擺“搬家酒”,卻花了5萬元請專家來講課,而且還要投資100萬元。把研發中心搬到杭州。而“今童王”更是對加盟商進行了免費培訓。
這只是織里童裝產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切片”。
讓王英感到最自豪的是,從今以后外地客商來織里參觀考察,她再也不用難為情地把他們領到“三合一”企業去了。指著車窗外一幢幢已建成投產或即將建成的標準廠房,她告訴我們,這就是占地干畝的織里童裝科技園區,首期投入資金達3.8億元,共有28家實力型、品牌型童裝企業進駐,多數已投產或即將竣工投產,全部形成生產力后,企業平均年銷售收人均在5000萬元以上,僅此一塊年銷售總額將達17億元,這一童裝規模企業集群,將成為織里童裝的領軍陣營。
而與千畝童裝科技園區一路之隔的就是精品童裝園,據介紹,精品童裝園內的企業是“三合一”童裝企業的改良型,可依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前店后廠”式的格局,其實就是把豎著的“三合一”企業變成了橫著的“三合一”企業,但這些企業的規模明顯比“三合一”企業要大,而且安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除了精品童裝園和千畝童裝科技園區,散布在織里大街小巷的就是眾多的“三合一”童裝企業,一樓是店面,二樓是車間,三樓是宿舍。據介紹,目前織里全鎮擁有童裝企業約5000家,其中60臺縫紉機以上的企業為400余家,不到10%。從比例上看,“基礎在一家一戶、規模在千家萬戶”的狀態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據介紹,從2002年以來,織里童裝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規模型、品牌型、科技型企業已無淡旺季之分,夏天走進這些生產車間,看到的是工人在趕制冬季童裝,而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日子卻越來越難過了。王英告訴我們,精品童裝園是在“三合一”企業基礎上的改良,而千畝童裝科技園區則是精品童裝園的延伸,這樣的連續升級動作,已經清晰地勾勒出了織里童裝產業的發展方向,
隨著體制機制優勢日趨凸現,塊狀特色產業優勢加速聚合,織里童裝也正在發生著質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