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企業誰將登上龍虎榜?
2005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企業競爭力發布會將于8月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將發布2004年中國紡織各行業銷售收入和綜合效益前50家企業名單、中國紡織各行業銷售收入和出口雙百強企業名單、2005 中國紡織各行業“企業競爭力十強”名單 。
誰將登上龍虎榜?排名是怎樣進行的?企業競爭力如何評價?它的理論依據是什么?還是讓我們從頭說起——
企業競爭力如何評價
企業競爭力,是指在競爭性市場中一個企業所具有的能夠持續地比其他企業更有效地向市場和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并獲得贏利和自身發展的綜合素質。之所以要評價企業競爭力,一方面,要從定量上把握企業競爭力水平和狀況,為政府制定政策及宏觀決策提供依據。另一方面,為企業提供競爭力評價信息,分析競爭的優勢劣勢,制定競爭戰略,改善經營管理,促進企業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增強企業自身競爭力。
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分為單項指標評價法和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
單項指標評價法是直接用某企業單項指標的報告期數值與基準期數值對比,或用不同企業的同一指標實際數值對比得出相應的結論。如紡織工業協會發布的紡織各分行業銷售收入100強、出口企業100強,它的特點是從某一方面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非常直觀,明確,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只要數據準確,排序是很簡單的。單項指標評價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以為一個指標再重要也不能把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描述出來。
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就不同了,它先對多項指標進行綜合,形成一個綜合指標,然后根據綜合指標數值得出相應的結論。與單項指標評價法險必,綜合指標體系評價在方法上要復雜得多。到底采用那些指標,權數怎樣確定,體系如何構成,很多專家都在研究。截至目前,企業競爭力評價的方法至少在20種以上。在此我們重點介紹綜合指數評價法。
綜合指數評價法是一種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其評價的方法是:第一步確定評價項目的權數。由于本指標體系為多層次的,所以既要求一級系統的權數之和為1,又要求各子系統內部各項目之和為1,確定權數的方法目前多采用專家咨詢主觀定權的方法。第二步計算各子系統的綜合平均指標。對于正指標直接用其報告期與基準期對比;對于逆指標,先求其倒數值,然后用上述相同的方法進行對比,算出“個體指標”,最后用事先確定好的項目權數對它們進行加權平均,得出子系統綜合評價的平均指數。第三步對各子系統的平均指數進行加權平均,求出綜合平均指數。包括反映企業生產要素投入的統計指標、反映企業產出水平的統計指標、反映企業財務效益(經濟效益)狀況、企業資產運營狀況、企業債務水平和償債能力、反映企業發展潛力的統計指標、反映企業國際競爭力指標、企業服務能力等若干子要素。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反映企業競爭力的數學模型。評價的標準在于:如果綜合平均指數接近于1,則說明甲乙兩企業的整體無明顯差別;如果綜合平均指數大于1,則說明甲企業優于乙企業;如果綜合平均指數小于1,則說明甲企業劣于乙企業。綜合平均指數與1的離差越大,說明不同企業的差異越明顯,故各企業能依據綜合平均指數的大小,進行企業間的比較,確定本企業在同行業中的地位,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
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怎樣建立
選擇那些指標來構建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專家題出必須遵循以下5條原則:
1、目的性原則。設計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業競爭力的狀況,找出企業競爭力弱的原因所在,指出改善企業競爭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終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如為引導紡織企業提高競爭力,專家們在設計指標體系的時候,在指導思想上突出了“創新能力”和“企業人力資源”的優化,相對而言“市場份額”強調的就少一些。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引導企業在做“強”上下功夫,不追求“恐龍式”的老大,恐龍雖然龐大,但不適應生存環境,反遭滅絕。
2、科學性原則。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應該準確地反映企業競爭力的實際情況,有利于企業同國內外競爭對手的比較,挖掘競爭潛力。
3、全面性原則。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應該充分考慮企業的顯在競爭力和潛在競爭力。不僅要反映企業競爭力的“硬”指標,還要考慮企業競爭力的“軟’指標。
4、定性與定量結合的原則。對定性的指標要明確其含義,并按照某種標準對其賦值,使其能夠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標的性質。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都必須有明確的概念和確切的計算方法。
5、通用性和發展性結合的原則。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必須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即設立的指標能反映不同類別、不同行業的企業競爭力的共性。建立的競爭力指標必須具有發展性,即可根據具體的行業和企業做出適當的調整,從而靈活應用。如針對紡織的各個子行業的不同情況,在指標的權重上可以進行調整,更準確地反映不同行業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