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稱60%仿制品來自中國 德專家置疑其可信度
- 近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一份報告,稱從亞洲流入歐盟的仿制品數量連年上漲,歐盟將對仿制與盜版行為加大法律制裁力度。報告分析了仿制品增多的原因以及對歐洲經濟及社會的影響,并對各國及歐盟相關立法措施進行了綜述。報告中特別標明,流入歐盟的仿制品大部分來自亞洲,60%來自中國。
歐盟加大懲治仿制品力度
據歐盟公布的數字,2002年,在歐盟的外部邊界共查獲了約8500萬件仿制品。2003年,這一數字上升為近1億件,總價值約10億歐元。仿制行為出現了“從高往低走”的現象,從以往熱衷仿制高檔服裝與名表首飾等轉向日常用品領域。
歐盟從1998年開始對仿制行為采取措施,先是通過了一份綠皮書,后又通過了一份專門的行動計劃,2004年4月29日,又專門就知識產權保護通過了一份指導準則,但到那時為止,在歐盟層面一直沒有任何特別的刑事制裁措施。現在,歐盟要求各個成員國在立法方面加強協作,在刑事法律方面“保持足夠的步伐”。
最近一段時間,的確有不少歐盟成員國開始了具體行動。7月11日,法國預算部長科貝率多名政要在法國濱海城市戛納展開了“打擊仿制品總動員”行動,這一天在戛納共銷毀3萬件法國名牌仿制品。科貝在銷毀現場表示,法國政府已將打擊仿冒列為重點任務。最近以來,歐盟各國已對機場碼頭的貨柜行李加強了檢查力度。據報道,如有旅客攜帶5件以上仿制產品進入歐盟邊界,一旦查獲,就將受到處罰。比利時就提請暑假游客從亞洲回國時切勿攜帶假冒名牌產品入關,一旦被發現將遭1萬歐元罰款。
中國成為打假主要目標國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成為歐盟打擊仿制與盜版行為的主要目標國。根據歐盟7月12日公布的數字,2003年歐盟外部邊界查獲的仿制與盜版制品中有70%來自亞洲。在歐盟公布的文件中,有幾張附表,其中一張表格就標明了來自中國的比例占了被查仿制品的60%。
文件中雖然沒有專門的文字說明提到中國的仿制品,但附表中中國“名列榜首”顯然很是引人注目。
其實,這段時間以來,歐洲媒體已經開始就此大做文章。法國費加羅報日前曾以《中國,假貨王國》為題發表了一篇文章,專門報道了中國仿制品產業和中國深圳羅湖商業城名牌專賣店的有關情況。文章宣稱,目前中國30%的工業生產涉及名牌仿制,全球50%的假冒產品出自中國,中國造假產業除涉及高檔消費品外還涉及航空、食品、制藥、多媒體、煙酒等。在“中國威脅論”大行其道的大環境下,所謂仿制問題又成為了他們大肆炒作的“炮彈”。
歐盟這一報告“并不簡單”
記者曾與布魯塞爾的一位貿易專家談起關于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他前不久剛從中國回來。他說,在中國停留時間雖不長,但已幾次看到當地的電視臺播放軋路機輾軋盜版光碟的場面,這些場景讓他印象非常深刻。“中國這幾年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的確力度很大,這一點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這位來自德國的專家,與記者說這番話時態度是很認真的。他對歐盟公布的數字一向是“冷靜對待”。他說,前段時間歐盟公布的關于中國紡織品出口激增的數字中,就存在一些“水分”。為此,他們還專門向歐盟有關機構指出過。不過,這種“指正”的效果實在是相當有限。他打了一個比方,如果消費者是太陽,各個行業是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的話,歐盟有關機構與“太陽”的距離要比“行星”遠得多。
有分析認為,歐盟此時提出反仿制問題,至少有兩點值得玩味。一是數字不新,現在已是2005年年中,拿2003年的數據作為證明,是否站得住腳?二是此間可能存在“美國因素”。據一位歐盟官員向記者透露,6月20日歐美首腦華盛頓會晤討論有關中國問題時,知識產權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世貿組織香港會議即將來臨之際,美歐希望在全球貿易談判方面有所突破,尤其希望在迫使發展中國家讓步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歐盟此時提出反仿制問題,是否想在貿易談判方面“增加籌碼”,值得充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