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服裝市場八大怪上
- 北京服裝市場是全國服裝市場發育最好的市場之一。“一件衣服半壁江山”,給市場繁榮、經營拓展帶來了特別的好運。據行家們提供的數據,1993年1~9月份,北京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400億元,其中消費品零售總額385億元,在消費品中,穿著用品比去年同期增長47.8%。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穿著用品銷售額占銷售總額的比重逐年迅速上升,1992年超過三分之一,1993年接近50%。北京商業企業出現了百貨店不百,專業店不專,工農兵學商都在賣服裝的局面。西單百貨商場已將許多百貨請了出去。東單菜市場中高檔服裝的營業面積占了將近一半。前門外婦女服裝商店中男裝比重不小,今年銷售額增長30%,利潤水平上升幅度更大。油鹽醬醋店也開辟服裝柜臺。就服裝市場而論,已經出現了許多新特點,本文稱之為“八大怪”。
一、大款不上前門外
前門外是北京著名的商業區,同西單、王府井形成金三角,三足鼎立。這幾年市政建設日新月異,現代化、合資型的大商城拔地而起,西單商場改造了,東安市場推干了,前門外落后了,對高檔服裝消費者失去了魅力。新新服裝店一貫以新領導服裝消費潮流,在國內外知名度很高。為了提高市場檔次,1993年按照燕莎、賽特的裝修水平,將三樓改造為精品店。但沒想到,5—10月銷售額僅100萬元,遠低于一二層中檔產品的柜臺。八九百元一件的高檔毛衣,只有新新和賽特有,但賽特賣完了,新新只賣出一件,不得不把貨調走。在賽特,1680~3500元一件的羊絨大衣,一天至少賣10件;2~4萬元一件的高級裘皮服裝,一天可賣5~10件,1.8萬元的皮革服裝,掛出2個小時就被東北老客買走了。前門外幾家服裝店和幾條服裝街只能望而興嘆,連過去常在家門口買高檔服裝的款姐、款爺,也舍近求遠,到二環以外的高級商場去。
目前北京服裝市場購買力分散,購買檔次集中,購買半徑縮小,商店層次分明,逐漸有了固定客戶。買高檔服裝都去燕莎、賽特、貴友、藍島、西單、長安、城鄉及大樓、天橋、隆福精品店,這些地方是老外、大款、旅游者的天堂。
二、新款時裝臭街快
我國時裝起步晚,發展快。設計力量雄厚的國營和城市老集體企業,都在設計新款時裝上下功夫,不少企業每周推出一個款式,甚至每日一款、幾款往外推,憑借技術優勢占領市場。但近年來在北京郊區有個數萬人的浙江村,以生產經營服裝為主,他們沒有設計人才,但確有一大批人每天泡在大中型商場里,看到新款時裝一上市,立即去搶購一件,緊接著采購相似面料和配套輔料,當日返村,拆開翻版,比葫蘆畫瓢,連夜加工,第二天至遲第三天就上市,款式是新的,面輔料是次的,加工是粗制濫造的,有的正反面不分,橫豎絲不分,袖子不一樣長,翻領不一樣大,只是小批量、撒大網、游擊戰,敢甩張,服務態度好,價格低廉而靈活。高中低檔商店都敢進,東西南北都敢闖。一批人先在前門外賣高價,賣不快就降價,賣不動就處理,人稱前門外是“火葬場”,結果把新的款式很快就搞臭了。
當然在北京服裝市場上,不是只有這類亂七八糟的時裝,層次比較高一點的商場、商店還是以質量較好的時裝為主。但銷售態勢同樣發生了重大變化,即新款時裝流行周期迅速縮短,款式更新速度加快,成為鮮活商品。前幾年時裝的流行周期為一個季度,1982年為一個多月,1993年平均只有八九天,時間長的不超過三周,短的一周以內。這給商業經營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必須建立快速反應的運營機制。現在經理們到外地采購時裝都特別謹慎,如今一次只敢要幾百件、幾十件甚至幾件。就這樣,還有可能扎在手上降價處理。經理們感嘆:干了幾十年服裝買賣,現在真不敢稱自己是行家、專家,這不是謙虛,經營時裝太難了。有些服裝店精心裝修、笑臉迎客,每日一款,優質服務。有些服裝店代銷的服裝,三天不怎么動銷就調整,親哥們的貨也得請出,市場大于人情。他們明知這樣做會給工業企業造成很大困難,對不起合作伙伴,但為了競爭,沒有別的辦法。
從北京服裝市場新款變化快、流行時間短、個性化、時裝化日漸突出的態勢看,已經邁進了現代市場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