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三星:全國十九個家紡業特色鎮
三星鎮位于海門市的西北,東南與本市的德勝、天補兩鎮接壤,西與通州市的川港、姜灶、金沙鎮為鄰,全鎮土地面積36平方公里,本地人口3.55萬人,全鎮90%有農戶從事繡品經營,2002年底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中國家紡繡品名鎮”稱號,是全國十九個家紡產業特色鎮之一。
三星鎮家紡產業發展的現狀
三星鎮的家紡產業在我國首屈一指。全鎮1.3萬戶人家,有9000多戶從事家紡產品的生產加工和經營銷售;在本地的3.55萬人口中,有近兩萬人經營著家紡產業的各類經濟實體;在不到兩平方公里的“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里,除本鎮人外,有四萬多的外來人口從事家紡產品的經營;每日有3萬以上人次的人流量在這里交易家紡產品;全鎮現有1000多家工業生產企業,近6000戶個體工商戶,僅2004年就新增民營生產企業908家,新增個體工商戶4488個,新增注冊資金9.6億元。鎮內最大規模的民營企業,年銷售額已達3億元。三星鎮家紡產業的集群發展,已影響、輻射到海門周邊的通州、啟東3個縣市,10多個鄉鎮,從業人員達20多萬人;經三星鎮疊石橋市場集散到各地的家紡產品,已暢銷至全國的 200多個大中城市和美國、俄羅斯、羅馬尼亞、南非、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三星鎮以繡品經濟為主體的民營工業不斷發展壯大,現已呈井噴狀發展態勢。2004年全鎮民營經濟總量突破80億元,比上年增長65.2%。僅2005年第一季度,全鎮的工業用電量就突破966萬度,同比增長86%;完成國稅收入969萬元,地稅收入76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38%、84%,兩稅收入在全市遙遙領先。近幾年來,三星鎮的民營經濟呈現出如下特點:
(1)生產規模化。
1995年,為解決場地狹小問題,適應產業經濟發展,鎮黨委政府在疊石橋繡品城東側的召良村開辟了工業園區,第一期工程166畝,到2001年底,鎮黨委政府對規劃進行了調整,鎮工貿園區占地7平方公里,建設用地3100多畝。到2004年底,共有100多個項目進區,總投入20億元。全鎮現有個私企業1000多家,個體加工戶近6000戶,規模以上企業100多家,產值銷售超億元的企業4家,2004年疊石橋市場成交額達105億元。
(2)分工社會化。
通過市場這個無形之手,利用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協作,把千家萬戶個體、私營企業連接起來,在一定區域相對集中生產同類產品和系列產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塊狀經濟和區域產業鏈,實現了民營企業由“分散、小規模經營向社會化、集約化經營”轉變。通過市場帶動民營企業,通過產品形成專業市場,通過大力建設特色工業園區,促進個私企業走專業化的道路。同時,隨著家紡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分工也越來越細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勞動效率。
(3)設備智能化。
三星鎮的繡品生產起初是手繡,后來發展到用縫紉機繡,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普遍用電動繡花機繡花,目前更是向電腦化、自動化方向發展,全鎮擁有電腦繡花機3000多臺,電腦多針絎縫車300多臺,工業縫紉機6000多臺,噴膠棉生產線15條,其他相關設備600多臺,設備總值20多億元。并成功實現了加工設備由進口向出口的戰略轉變。
(4)產品系列化。
產業發展之初,疊石橋市場的產品主要以中低檔產品為主,隨著繡品市場不斷壯大,經營理念不斷改進,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疊石橋市場上的繡品也不斷推陳出新,檔次逐步提高,目前,已擁有30多個家紡系列,200多個花式品種。如今三星繡品,不僅品種多而且質量高,適應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