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被升值概念忽悠
- 說到升值概念,隨便問一個投資者,都能說上幾句:比如都知道人民幣升值將影響進出口狀況,從而影響上市公司的股價。升值對原材料或設備依賴外國采購為主,或有大額外債的行業是利好,如航空、造紙、化工、電力、電信運營商、工程機械等行業;對外向型或出口型為主的上市公司是利空,如外貿、紡織服裝、家電、有色金屬等行業等。
確實,如果我們只是靜態地去看這些分析都不無道理,但是仔細一想又似乎存在不少問題。比方說很多人期望人民幣升值的原因,就是因為目前我國面臨嚴重的能源短缺問題,每年都要進口大量的原油,如果人民幣升值可以降低原油進口成本,有些上市公司就能從中受益,如石化、交通運輸、電力等。但是,目前人民幣升值幅度為2%,而國際原油價格這幾年每年都是以百分之三四十的速度上漲,2%無疑是杯水車薪。
另外,在國際市場的原油采購當中,期望人民幣升值能使我們的國際原油采購成本大幅下降還不現實。其他如紙漿、鐵礦石等都面臨類似的情況。雖然匯率變了,但是怎么知道人家不會隨之進行價格調整呢?
利好未必真的很好,利空也同樣未必很空。就拿家電來說,國產家電在國際市場與其他國家的產品價格相差百分之二三十,即使升值3%,仍然不影響其價格的競爭力。再說人民幣升值對旅游股的影響,一般都認為會刺激國內居民出國旅游,而會影響國外游客來華旅游的積極性,但是在現實當中,既然舍得花上萬美元來中國旅游,老外又怎么會計較多出三兩百美元?
所以各種分析其實很難經得起推敲。而對于昨日暴漲的航空股,雖然人民幣有小幅的升值,但是近日又傳出發改委將再次上調成品油價格的不利消息,因此,我們還能對航空股的進一步上漲寄予多大的奢望呢?
再比如昨日列滬市跌幅第一的瑞貝卡,由于公司產品假發幾乎全部銷往國外市場,尤其是美洲市場,該公司的確將受到升值的不利影響,不過公司有近一半的原料也是從國外進口的,所以其負面影響也就被對沖了不少。
因此,我們以往所了解到的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大多是教條的,有些可能并非我們原來所想象的那樣,所以千萬不要被這些概念所“忽悠”了。要知道,機構是不會犯散戶一樣的迷糊的,這次升值,對機構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換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