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為何缺乏知名品牌
- 與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副主任艾豐對話
人民日報記者 冉永平
記者:衣食住行,衣排首位。可見服裝業與消費者關系之密切。我國服裝業規模不可謂不大,服裝企業也似滿天繁星,數量龐大。但是人們很難說出中國服裝業有什么名牌。至 少,服裝業的名牌,沒有其他行業那么響亮、那么獲得公認,您認為個中原因是什么?
艾豐:服裝業創品牌客觀講難度比較大。首先服裝業是一個進入門檻比較低的行業,其一大特點就是勞動密集,適合鄉鎮企業發展。因此,服裝企業大多起點比較低。而做品牌要講規模、講投入,企業太小,沒有一定的集約性,很難樹起有影響的全國性品牌。
記者:我理解,企業的規模和品牌的影響半徑成正比。企業規模小,市場覆蓋就有限,而品牌影響力的先決條件是要看到你的產品。其實服裝業除了一些外來品牌外,很多品牌具有區域性,這可能與我們企業的規模有關。
艾豐:規模是基礎,但對于服裝業,除了規模,另外一個更大的障礙是文化。服裝不同于其他產品,它是穿在身上,與我們形影不離的。因此,服裝的文化、美學內涵很高。說服裝企業起點低還包括從業者的素質。國內服裝廠,特別是鄉鎮企業,不少是家庭作坊出身,從業者文化素質有限,從而影響了文化內涵深厚的服裝業品牌的發展。
記者:很多人認為服裝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行業,技術含量不高。這可能也正是服裝業做不出品牌、做不出高附加值產品的關鍵。其實,服裝業除了面料的科技進步以外,最大的技術含量是文化、美學內涵。而我們的從業者如果文化、美學內涵缺乏,可以說等同于其他行業的缺乏核心技術。缺乏核心技術,當然會影響其健康發展。
艾豐:不僅如此,制約服裝業品牌發展的另一大問題是外來文化沖擊。我們不得不承認,由于經濟原因,目前西方文化對我們傳統文化形成不小的沖擊。某種程度上,外來文化處于強勢地位,這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這一社會環境無疑使得文化內涵豐富的服裝業,樹自主品牌的難度加大。別說出口,就是在國內市場,自主品牌都必須涂上洋文化的色彩,否則就不好賣。
記者:的確,目前在服裝業中外品牌混淆不清的特點最明顯。到商場轉轉,很難從名字來判斷哪些是海外品牌,哪些是本土品牌。比如“雅戈爾”、“法涵詩”、“達芙妮”,單從名字誰能判斷出是洋品牌還是本土品牌?但是,對于龐大的中國服裝業,樹自主品牌是進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因為,如果我們的服裝永遠只能貼牌生產,永遠只能出口到國外的廉價超市甚至地攤,我們就沒有辦法避免“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尷尬。靠廉價、靠“海量”支撐的紡織品貿易就難以從根本上避免貿易摩擦。那么中國紡織品走品牌之路難道就沒有希望了嗎?
艾豐:看到困難是為了解決困難。如果畏難而放棄,現狀永遠也無法改變。其實,服裝業同其他行業一樣,發展自主品牌也必須堅定信心,必須找到自己發展的方向,持之以恒必能突破。